如何根据寸关尺脉象来选方用药(实用)
文章来源/《治病法轨 “平脉辨证”第一书》
导读:
临床多有观其脉候,定其用药之说,本文枚举数例,以供学者参考。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参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
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经》《难经》两经谓之虚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参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
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
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
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
《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
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
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
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惟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END——
版权申明: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