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统编教材五下《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8  红楼春趣

【教材分析】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红楼”是个说不尽的话题,“红楼”有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红楼有无数解不开的谜,当然,红楼也很有趣。

《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70回。文章紧扣“趣”字,写了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在春日里放风筝的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热闹闹的场面,见到了活泼泼的人,还感到了乐滋滋的趣。

不怕文章长,从“趣”入手,就可以全拎起来。那就与孩子们一起做个“识趣”的人吧!

考虑到孩子们将来有很大机会是要读《红楼梦》的,而红楼梦里的人物多,关系复杂,感情纠结千丝万缕,读起来可能会感觉艰涩难懂。如果让孩子们学会一点“解读”《红楼梦》的方法,知道文章里的很多“闲笔”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伏笔”,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物象”其实是另有所指大有关联的,那样,他们阅读的过程是不是就会有趣些,而收获更大些呢?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从前面三篇文章学习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

2.紧扣“趣”字,找“趣”识“趣”,在“趣”中感受人物的形象。

3.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揣度人物关系和猜测事情发展,大略感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写作手法的运用之妙。

【教学重难点】

找“趣”识“趣”,在“趣”中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读课题。

2. 理解课题,知文章主要内容。

3. 小拓展:春天确实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 检查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

姊妹、搬高凳、捆剪子股、拨籰子、送饭、仰面睃眼、忒促狭。

设计意图:1.由理解课题拓展为概括课文内容,一举两得。2.扫除字词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

二、识“趣”

1. 题目有四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是文章的“灵魂”,并说说理由。

2. 全文就是围绕“趣”字而展开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最有趣?

3. 如果文章不这样写,而是一下就写(    ),那还有趣吗?

4. 文中还要很多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一下就写(     ),那多没趣。先写(     ),再写(     ),那才有趣!”

示例:一下就写(我们放风筝吧),那多没趣。

先写(一个风筝撞到竹子上),再写(我们也放风筝),这才有趣!

5. 从这“先写……再写……”你发现了写作的什么秘密?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和一个句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写作“爱折腾”的秘密。】

三、放风筝

1. “放风筝”有两种意思,谁来说说?

第一层意思是把风筝放到天上。

第二层意思是把风筝放走。

2. 好好的风筝,为什么要放走呢?

——放晦气。

3.出示:放晦气。读。

什么叫放晦气?

比如你身体不好,你有病,放个风筝,让风筝连这病根一起带走;

比如……

4.如果是这样的风筝,落在你的脚下,你捡不捡?为什么?

出示:忌讳。读。

3. 原来放风筝是寄托了某种愿望的,那放不起来会不会有特别的意思呢?

设计意图:1.了解放风筝的两种意思,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

四、探结局

1.出示:

宝玉:(大鱼、大螃蟹)美人

探春:大凤凰

宝琴:大红蝙蝠

宝钗:七个大雁

黛玉:美人

2.一遍一遍地看这些人和风筝,谈谈你的发现。

预设1:宝玉的风筝最多。

追问:说明什么?

预设2:只有宝玉是个男的。

预设3:宝玉的和黛玉的风筝是相同的。

追问:说明什么?

3.出示: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急得他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上,指着风

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宝玉?

指导朗读。

4.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的原因是顶线不好。这是宝玉自己发现的吗?为什

么不是别人,而是黛玉?

5.看着黛玉的“美人”远去,宝玉怎么说?怎么做?

出示:“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

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了。

让自己的风筝去陪黛玉的风筝的,为什么不是其他人,而是宝玉?

如此看来,宝玉是喜欢黛玉的,黛玉也是喜欢宝玉的。这叫郎有情,妹有意。

那你们猜猜宝玉有没有跟黛玉成亲?

6.拓展阅读“黛玉病死,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情节。

读后思考:放风筝这件事有没有暗示这样的结局?

7.小结:原来作者早就在前面埋下了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伏笔,所以我们读到后面的时候才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趣味。

8.思考:探春放的“凤凰”又埋下怎么样的伏笔呢?

9.拓展阅读“探春远嫁”的情节。

10.收束全课:简单提及《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伏笔)写作手法的运用之妙;建议同学们“猜谜式”阅读《红楼梦》。

设计意图:1.找“趣”不难识“趣”不易,在“趣”中识人更不易。2.让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经验:《红楼梦》里每一样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暂的,而是前后关联的。】

板书设计:

(选自《培生新教案 小学语文优课设计》五下,即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