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大家来谈读书

1

读书的意义

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国民学校教科书《新国文》第一课《读书》的课文内容是这样的:“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之语,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册另一课是《禽兽》,课文内容为:“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奇者能效人言,唯不能读书。”禽兽与人的区别,是禽兽不能读书。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有了翅膀。”翅膀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为没有翅膀就永远无法飞翔。人若读书,就有了飞翔的翅膀,这个翅膀可能是隐形的,也可能是显形的。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精美的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这世间的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是精神上的一种状态。每当我走进书房,拧亮台灯,背对壁立的书架,走近我想读的书时,那种高兴和激动,真是无法形容。古今中外的文化人都坚持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到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还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的《阅读史》(2002年),开篇引用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我对这句话甚至不敢作过多的解释,因为不阅读、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还是不是活着?是否成了行尸走肉?这句话有点可怕。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就说,人如果长时间不读书,那就会在自己的身上产生俗气,其后果是照镜子时都觉得自己的的脸色难看,与别人对话也是语言无味,磕磕绊绊。

现在读书的渠道很多:到图书馆阅读,到书店阅读,新媒体上阅读,或者是借书读,当然也可以买书读,构建自己的藏书体系。总而言之,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读书是不行的。

2

名人谈读书

读书无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读,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大有学问。

淸末文人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中流的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禁书)。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里的意思是教人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

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

据叶圣陶称,郑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西谛书话>序》)——这才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也就有了意义,不必用“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子。也有人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有时还有可能忘了睡觉,忘了应酬,甚至忘了生死。

“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

3

勤奋与思考并重

读书贵勤。昨天的文字推出后,有一哥们儿问我:“你那么多公务,还能安心读书,还写出来那么多感悟?”平时也有朋友看到我的书房藏书后,张大眼睛问我:“哎,我说李教授,这么多书,你都读完了吗?”面对此类疑问,我往往是笑而不答。看看我平时推送微信的时间就知道“读书贵勤”的意思了。

欧阳修说要写好文章,没有其他便捷的办法,只有勤读书而常写作,文章自然就写好了。欧阳修并且说他“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马上文章”就是边骑马边写文章,现在看来己不现实,但出差旅游坐火车坐飞机带本书读,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事情。“枕上”读书就是躺在床上读书,睡觉前翻翻书,想必大家都有体验。“厕上”读书也是很多人的读书方式,洗手间里放几本书,边工作边翻书,也是充分利用时间的表现。周作人有《入厕读书》一文,很是隽永,文中谈到古人“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而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假如有干净的厕所,……看随笔一类最好,顶不行的是小说”。“入厕读书”说的是“勤”,这种体验想必大家都经历过。你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手持书本,当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精神了。

读书时要思考。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想着其他的事,势必深入不下去;读书必须集神凝思,“不使他事胜好学之心,则有进”。同时,把思考的东西记下来,以免时间一长就忘了,也即“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之意。

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朱熹也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样不变,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出去,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象宝石矿床里的矿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很显然,我们应做第四类读者。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倡导全民阅读,世界各国各地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我们人文学院也与商丘市作家协会、《帝和有约》栏目一起,邀约名人举办读书活动,约见“有书香的您”,让“人和书都有灵魂”。中央电视台也会举行类似晚会、好书颁奖等活动,大家可要用火柴棍把眼睛撑起来。我从前天开始,每天写一篇读书的体会,准备排除干扰,发扬“勤”与“思”的精神,写到25号收笔,用6篇小文字与大家分享。期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美不过书香气”,通过读书,大家都漂漂亮亮的,和和谐谐的,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

4

读书贵在坚持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提倡书香社会,全面阅读。

劝人读书,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翻译过来,就是说,到娱乐场所去消遣是要花钱的,酒喝多了就妨碍身体健康,唱戏的地方会很嘈杂,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因为读书“省俭而安乐”,既经济,又卫生。《礼拜六》是中国近代在上海出版的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都市文艺周刊,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在当时十分畅销,有“宁可不娶小老婆,不可不看《礼拜六》”的广告语,并且说“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尽管《礼拜六》有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游戏性、趣味性”等“落后因素”而受到新文学家的批评,但倡导读书的精神今天还可以借鉴。

清代学者李光地在其《榕村全集》中说:“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经纶,是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等。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规划和管理政治才能的人,是需要读几本“要紧书”的。做学问是苦差事,要坐得住冷板凳,要下苦功夫,要持之以恒,要一心一意,不能一曝十寒。那种“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子冬有雪,要想读书待来年”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这样一句治学格言:“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要耐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毫无怨言;做学问的人要做真学问,文章要写得实在,要言之有据,一句空话都不能说。

诗人贾岛在其《戏赠友人》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贾岛和孟郊被称为“苦吟诗人”,从天资上讲都不是很聪明,但是在读书方面很认真、很勤奋。贾岛一生不喜欢与人来往,只喜欢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他认为一天不写诗,心就像枯竭的废井一样,没有了生命之水。这是“一日不做诗”,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一日不读书”是个什么情况呢?我想,恐怕定是心神不宁、手足无措了。由此看来,读书需要的是持之以恒。

莎士比亚说了几句非常经典的话,值得我们牢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试问,我们谁不需要“生活的阳光”,谁不需要“智慧的翅膀”?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次精神旅行;读书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读书之乐也。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夫复何求!”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给我们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慰藉……

作者|人文学院教授  李可亭

来源|老李话商丘

编辑|裴莎莎

(0)

相关推荐

  • 左右新作丨读书的痴:为了读到一些有字的东西,我简直有点“禽兽不如”

    读书的痴 左右 上小学时为了读书,我把邻居家糊在墙上的报纸给抠下来,蹲在石凳上看,邻居新刷的墙被我弄得面目全非,为此邻居闹到我家,闹得全村的人都知道了.看得出来,父亲是疼爱我的,他不认为读书有什么错. ...

  • 死活读不下去一本书,怎么办?

    近年来,染上了囤书的毛病. 看到书心就痒,每次某当某东做活动,就算不在计划之内,也会逛上一番,搜罗一堆. 久而久之,书倒是囤了不少,无奈每打开一本,却发现翻是翻了,然而极少有看完的. 再想想这些年的读 ...

  • 书贾岛《访隐者不遇》

    书贾岛《访隐者不遇》

  • 六月读书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手里捧着一本书--<你坏>.我拍它,是因为当当说可以有幸得到一支口琴.翻完书,我想要支木吉他,虽然不会自弹自唱. 把书扔在一边,躺着听歌,书里自带的原创民谣. ...

  • (纸刊备选)筑梦我们的精神家园|保鹏云(云南)

    本文由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号ID:wxsdwk)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6494期 筑梦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保鹏云(云南) 筑梦我们的精神家园?"世外桃源"! ...

  • 世界读书日,大家谈读书(之三):勤奋与思考并重

    欧阳修说要写好文章,没有其他便捷的办法,只有勤读书而常写作,文章自然就写好了.欧阳修并且说他"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马上文章"就是边骑马边 ...

  • 世界读书日:浅谈土木人读书的意义

    /这是土木小生的第195篇原创文章/ 本文摘要:从正规教育(在校读书).功利阅读和拓展阅读三个方面阐述读书对于土木学子的价值与意义,以期提起土木行业从业人员升学深造.拓展阅读的兴趣,助力于土木行业相关 ...

  • 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要读书?这24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 ...

  • 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吧!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春日暖阳,手捧一本好书, 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领略更多元的风情. 世界读书日, 静下心来与你共品书香, 并在这平静中储蓄力量. 读书笔记征集活动 为了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养成 ...

  • 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要读书?这25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是一年是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 ...

  • 世界读书日丨至乐莫如读书,10副对联说读书

     01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题赠联.联作者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长沙人.年轻时,有感于社会的不平,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 ...

  • 世界读书日,今天你读书了吗?

    全文共1566字 | 阅读需4分钟 每年的4月23日 图书馆里.街道上拉出横幅, 很多人才知道这一天是"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

  • 世界读书日:至乐莫如读书,10副对联说读书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有人把书籍比作人生的旅伴.心灵的挚友,有人视书籍为成长的导师.引路的明灯,还有人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今天是世界的读 ...

  • 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要读书?这20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很多人现在依然有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下面20个回答,告诉你: 1.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2. 读书是 ...

  •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读书,也要趁早啊!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让读书成为习惯. 文/如海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说读书.   读书和不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