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也是民国画水果最好的画家!
民国画坛曾流传过一则趣闻:某日,尚未出名的张大千和朋友郑曼青特地跑去杭州找丁辅之品评画作,丁辅之看过两人的画作后,并未说什么。等他俩走后,丁辅之对朋友说“郑曼青不得了,张大千一塌糊涂。”
这个丁辅之,究竟是何许人也?竟敢对山水画大师张大千的作品妄加评论,据说还是半路出家的画家,46岁才开始学画画。可就是这位画坛的“后起之秀”,25岁时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提起今日的西泠印社,人们往往会想到第一任社长吴昌硕,而对创始人之一的丁辅之却很陌生。但事实上,他是民国时期印坛、书坛、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印、书、画、诗四绝的大家。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大家,领略他的艺术风采。
丁辅之(1879 年— 1949年),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 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近代篆刻家、书画家。
丁辅之出生书香世家,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 丁松生之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能。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 ,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
辑有《西泠八家印选》、《砚林印存》、合辑《丁丑劫余印存》等数十种印谱刊行,皆弥足珍贵。作品集有《鹤庐印存》、《鹤庐诗词稿》、《商卜文集联》等多种。
出资出力,创办百年名社
1904年夏天,丁辅之、叶为铭、王福庵等几位朋友相聚于西湖孤山人倚楼消暑,讨论印学,大家想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印章集合成册,以便学习借鉴。
丁辅之首先提出创立印社,大家拍手叫好,叶为铭集众人意见修书一封寄往上海。吴隐听闻,当即来到杭州,积极支持并怂恿成立印社。
前排左边第一位坐者即“荔庵”俞人萃,旁边坐者平湖葛昌楹。葛氏后排左起者为丁辅之、王福庵、高野侯、高络园
于是众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印社宗旨,又因地邻西泠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所以取名“西泠印社”。
丁辅之与叶为铭、王福庵、吴隐作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吴昌硕
其实在印社成立的前九年,四位创社先贤都互相谦让,皆不肯出任社长。直到印社创立第十年,1913年的首次社员大会上,才公推时年69岁的海上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
从左至右分别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
而吴昌硕先生之后的继任者,为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与饶宗颐。这其间,在共计110多年的时间里,社长空缺的年限,累计长达60年!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活动照片
因为那时候的文人,眼里只有文化理想!也正是前有先贤的榜样,而今百年西泠,不仅广纳海内外社员,现当代金石书画大家近千人,而且以国之文物守护、传承为己任,历尽艰辛,成就一番非凡功绩。
1921年,西泠印社中人募资11270银元赎回稀世碑石——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并在孤山筑室保藏的义举,成就了保存金石、护佑乡邦文物的显赫功业。
有“浙东第一石”之称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国家一级文物,1921年印社同仁募赎
如今,西泠印社共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2万余件,包括印章、印谱、印屏、绘画、书法、碑帖、书籍、杂件等多个大类,其中近150件文物为一级文物,这些国宝是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的重要根基。
“嗜印成癖”,早年靠篆刻谋生
虽然豪气捐赠祖上房产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但丁辅之家里并不富裕,有学者考证,丁辅之早年靠篆刻谋生。
丁辅之刻青田石龙钮周浩自用对章
(印文:1. 瀚如 2. 臣浩之印
边款:1. 瀚如属仿明人印法,辅之制。
2.宣统庚戌岁春,为瀚如先生制此,辅之记。)
他最喜欢“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虽然都姓丁,但并无宗族关系。
西泠印社丁敬像
丁家祖上藏72方丁敬印章,到丁辅之时已收藏100余方印章,“西泠八家”之印达500余方,还收藏了许多其他印人的书画作品,他的印章收藏在当时名震海内外,还出版了二十多种印谱,特别是《西泠八家印谱》极具参考价值。
丁辅之辑 西泠八家印选(泓字号)
(2016年嘉德82.8万元成交,2011年西冷印社59.8万元成交)
1911年,丁辅之和其弟丁三开始琢磨印诗集的事,却始终觉得当时通行的方形宋体字,庄重有余、灵秀不足,印行诗集不应该用这么刻板重拙的字体,当时书本印刷字体千篇一律。
从小饱读经典、精于书法篆刻的两兄弟心生创意,决意自己动手,铸造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字模。
1919年,丁辅之利用活版印刷技术成功开发聚珍仿宋版字体,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可的,有自己版权的字体发明者和使用者。
聚珍仿宋印书局商标(《聚珍仿宋版式各种样张》,聚珍仿宋印书局,1923)
“聚珍仿宋版字体”中“聚珍”字面上的意思——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它见证了丁家兄弟的情谊,因为丁三在于1917年去世,丁辅之继续兄弟合作未竟之事业,名为“聚珍”,自有珍视情谊之意的含蓄表达。
聚珍仿宋字体样本
1921年,聚珍仿宋版字体归于中华书局,丁辅之享有专利权,用以排印《四部备要》(丁辅之任监造),字体精整古雅,可与宋元刊媲美。
中华书局排印本《四部备要》内页,所用铅字即是聚珍仿宋版
46岁开画,仅三年便卖画为生
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3年后即颁布润例,可见丁辅之对自己画作的自信。
谢之光 《丁辅之像》
他擅长松树、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他的松树、梅花相当精湛,作品笔意工致,韵味清雅,有书卷气息,吴昌硕、张大千等都曾在丁辅之画上题跋赞誉过。
丁辅之 占尽春光 立轴
他的果品题材绘画,古往今来罕有人与之匹敌,其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广泛,种类之多,令人惊奇;
二是注重写生,丁辅之的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十分注意观察四季果品的结构、形状、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画得很透明,因而他笔下的蔬果能够如此生动鲜活;
三是技法娴熟,创作多重技法并用,常以没骨法绘就,以渲染为主,辅以点、勾、写。丁辅之笔下的夏季时令鲜果,既无烟火气,亦无脂粉气,从中可窥见艺术家高洁之品性;
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所以,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并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
丁辅之的作品早就在市场上流通,定价不高,从不缺买家。丁辅之有八个子女,全家几乎就靠丁辅之手上的一只笔养活了一大家人,由此可见丁辅之画的销路之好。
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丁辅之的作品很受人们的喜爱,尽管他的作品尺幅很小,价位也没有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那么耀眼,但是,海内外各大拍卖行都乐意推出丁辅之的画作、印章、书法及信札,每每推出后都会受到海内外藏家甚至大藏家的青睐。
丁辅之 三桃 立轴 尺幅27×39cm
(2013年嘉德57.8万元成交,为徐邦达三十岁生日而作)
丁辅之《夏果图》1928年 146×37cm
匡时香港2016年秋拍 成交价:149.5万元
丁辅之《果品图册 册页(十二开)》 1944年 21.5×26.5cm×12
北京保利2009年秋拍
成交价:123.2万元 尤伦斯夫妇旧藏
丁辅之《岁朝作供》1944年 25×33.5cm
北京匡时2014年秋拍
成交价:34.5万元 尤伦斯夫妇旧藏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