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第四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余建华作品
拜谒南阳“医圣祠”
余建华(四川)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南阳市,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六圣”之地:“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谋圣”姜子牙、“智圣”诸葛亮、“哲圣”冯友兰。前些日子,我和战友一起再次走近这座城市,第一站拜谒的是“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被人们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
我小时候读书时就知道张仲景的名字,他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尊称为中国的“医圣”。
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脚下雨水不时溅起,这丝毫动摇不了我们拜谒“医圣祠”的决心。我和战友下车后冒着雨径直朝“医圣祠”走去。
“医圣祠”到了。只见大门正上方镶嵌着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步入大门,是一面巨幅大理石照壁,照壁上刻着“医圣”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进入祠内,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王叔和等十大名医的塑像栩栩如生,映入眼帘。坐落在中间的是张仲景塑像,他坚毅睿智,恬淡宁静,表现出了他不慕权贵,忧百姓疾苦,解苍生之难的思想境界。
照壁左右为东西廊坊,各长约百米,东廊为介绍张仲景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西廊为医圣林,介绍我国历代名医石刻画像一百余幅;过东西长廊是山门,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建有秋风亭,是张仲景探讨医术、著书立说之地。
山门后面便是张仲景的陵墓。陵墓前有顺治13年南阳府丞张三异立的石碑,上面刻着“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张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使人顿生仰慕之情。墓前建有拜亭,后有墓亭,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我和战友面向“医圣”塑像,双手合十,向“医圣”深深地鞠了躬。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园斋、仁术馆、广济馆等,墓后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及东西侧殿。大殿两侧有一幅对联格外醒目,引人深思,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是:“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古迹,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
“医圣祠”还有一处景观更加令人叫绝,那就是“百寿亭”。这里集历代书法家的“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又“长”又“瘦”,意为“长寿”。我和战友站立“百寿亭”思绪良久,顿解其中之意,“百寿亭”之“寿”就是意祝人们健康长寿。
我们又来到白云阁参观。这里珍藏着木刻版的《伤寒杂病论》。据史料记载,此为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珍藏,几经辗转,终得以保存。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遵照先师黄竹斋的遗愿,将《伤寒杂病论》赠送“医圣祠”珍藏,医学家称这套木刻版为善版、珍版、绝版。据了解,“医圣祠”内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镶嵌在南阳市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和战友边看边议论,东廊房介绍张仲景的生平事迹深深吸引了我们。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于公元219年病逝,享年69岁。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张宗汉曾在朝廷为官。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从小就接触到了许多书籍。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张仲景,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他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十岁时,就读了许多书,包括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与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学,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叫张伯祖的人,是个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就拜他为师,刻苦专研,立志象张伯祖一样成为名医。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赞叹张仲景“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张仲景处于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瘟疫爆发,民不聊生,“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于是,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为百姓解除疾病的好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人奉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两部书)。从魏晋至今的1600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名著。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匾要略》而成书的超过1700多家。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汉代以来,老百姓前往“医圣祠”拜谒张仲景的民俗活动延续至今,这一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来,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是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做为"医圣"故里的南阳人民是如何传承好中医药学,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做贡献的?答案是令人欣喜的!据官方披露,目前南阳市共设立73家中医医院、657家中医诊所,中医院实际开放床位9795张,发展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658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南阳还有1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堂、30个综合医院仲景苑、13个中医院治未病中心,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乡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南阳名医层出不穷,产生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名、全国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5名。南阳还建有中医药本、专科院校各1所,年招生近万人,目前正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
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三药三方”,就是一个明显的有力例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彰显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了我们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才会清流激荡”。这是我拜谒“医圣祠”得到的启示。
【作者简介】余建华,省级机关公务员,担任过记者和主编,在中央、省、市级纸媒、数家出版社及新媒体发表新闻类文章和文学类作品几十万字,作品集待出。曾参加保卫边疆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