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一定要重视调养脾胃,或可用这个方改善症状

刘沈林,男,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临证所得

刘教授在辨治大肠癌时,认为应治病求本,健脾为要。因正虚为本,是肿瘤滋生的土壤,正气充沛则肿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脾虚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病机无不体现脾虚的特点;肿瘤的症状,无论早期、进展期或晚期,无不表现脾虚征象;肿瘤的预后,脾胃之气的存亡是其直接的指征。由此,刘教授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损,癌毒更盛。可见脾虚癌毒既是晚期大肠肿瘤的病理基础,亦是其发展恶化的动因。因此,通过调养脾胃,祛除癌毒,可使患者脾运健,胃纳佳,则气血生化有源,正胜则邪不可干,从而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最终控制疾病的进展。故在临床治疗中,以健脾益气基本治疗法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分别配合温中、养血、滋阴、补肾等法。

目前大肠癌的治疗是在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综合治疗,结合西医对肿瘤的认识,术后虽然肉眼可见病灶已切除,但体内仍有癌毒残留。根据这一临床特点,结合抗癌中药的药理研究,刘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癌毒的特点,配合使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肿瘤效应的药物。如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半枝莲、石见穿;以健脾益胃、养阴清热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急性子、藤梨根;以健脾温中或健脾清肠为主要治法的应配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莪术。目的在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除潜在之癌毒,以消除隐患,更好地抑制癌毒弥漫流窜。

同时,刘教授还指出,在肿瘤的治疗中,脱离辨证论治的原则,一味追求“抗癌”药的运用,而忽视患者整体状况,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不但不能控制病情,反而使得病情进展。故治疗时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适当选择抗癌药物,中病即可。其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肠道肿瘤整体多脾胃虚弱,局部多邪毒炽盛”的观点,认为治疗当在整体调治的同时,予以局部解毒祛邪外治之法以控制瘤灶。局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外敷、灌肠等,均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实践。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大肠癌

白某,女,73岁,2009年5月27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底,因慢性支气管炎住院,住院期间发现结肠癌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示:升结肠管状腺癌Ⅱ级,溃疡性,周围淋巴结2/11见转移。术后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为求中医药治疗至刘教授处就诊。刻下:慢性肺病,结肠癌术后半年,大便秘结,夜间咳嗽,食欲不振,口中发甜,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细弱。属肺脾同病,治以健脾和胃,宣肺通腑。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0g,云茯苓15g,炙甘草3g,陈皮10g,半夏10g,广木香10g,砂仁(后下)3g,怀山药15g,炙鸡内金10g,炙紫菀10g,桔梗5g,杏仁10g,全瓜蒌15g,火麻仁15g,莱菔子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北沙参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6月12日二诊:服药后大便变软,夜间咳嗽好转,纳食改善,口中不发甜,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脉细弱。拟方:首诊方改太子参为党参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6月28日三诊:服药后患者自诉大便正常,一日一行,咳嗽未作,纳谷正常,夜寐安和,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弱。拟方:二诊方去炒谷芽、炒麦芽,加焦山楂15g,焦神曲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随访至2013年年底,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调理,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为结肠癌术后、化疗后合并便秘。患者肺有宿疾,加之肠癌历经手术、化疗,正气亏耗,临床表现以便秘、纳差、咳嗽为主,刘教授辨证属肺脾同病,以香砂六君子汤复其胃气,同时考虑肿瘤术后脾胃虚弱,将清补之太子参易为党参,以防滋腻碍胃;针对便秘,在以全瓜姜、火麻仁润肠通便的基础上,选用紫菀、桔梗、杏仁三药宣通肺气,使气降达下,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咳嗽便秘同治,一举两得。纵观全方,选方用药谨守体虚之人便秘,予扶正为先,加以润肠通便,辅以宣肺达下,佐以北沙参润肺止咳,使肺胃阴并养,便秘、纳差、咳嗽诸症得解。辨证思路清晰,用药丝丝入扣,药证相符,故效若梓鼓。可见便秘一症,非攻下一途。本案治疗有效,其精彩之处在选用紫菀一味。紫菀,《本草汇言》认为其有“治老人血枯气燥,大便不通”的作用;《本草正义》曰:“紫菀疏泄肺气,则上窍开而下窍亦泄。”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立有“肠痹”一门,便秘案中多用紫菀。该病治疗选用紫菀,紧扣宣肃肺气这一环节,重视调理肺气,使肺气肃降则升降有序,大肠气顺则传导有度,故疗效颇佳。

本文摘自《大肠癌经典方临证精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