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多数是山区丘陵,为什么能成为富裕地区,绝不仅仅是靠浙商
导语
从历史上来说,浙江真正发展是从唐以后钱鏐开始的,那时候洛阳开封西安都比浙江发达。然后宋朝,浙江发展开始起飞了。“自古钱塘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中原从唐朝以后战乱不断,而浙江福建却能偏安一隅,特别是五代十国时钱鏐后来主动投降宋朝,以和平手段保全了浙江,很了不起。
后来发展到清朝时期,浙江上缴的税赋已占全国的约20%,那时已经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浙江人重视教育重视商业文化,你说浙江不富裕还有谁能富裕?
浙江,地少人多,山多,海域多。不可否认,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必然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劣势。远的不讲,就讲近代:从土改之后分田到户开始,因为浙江的地理劣势,浙江的土地养不了浙江人,不辛勤劳作就会饿肚子,并且逼着大部分男人去走南闯北。
很多五六七十年代的男人,十二三岁,就开始奔波。相同时代的其他地域的男孩,还不知所谓。而留守老人与女人,则为他们镇守大后方,他们的付出,照样不可忽略。
即便到了现在,我那年近七十的双亲,也还在打工,我那年近百龄的外公,八十岁还在打工。而这样一个群体,绝不仅仅就他们几个。树挪死人挪活,在奔波路上,浙江男人既挖掘了第一桶金,也挖掘了各种商机,所谓的浙江省外的浙江经济,就是这一群人,播下的种子。
虽然,我们家族的收入,为浙江人拖后腿了,可我们勤劳俭朴的作风,是大多数浙江人的缩影。所以浙江经济,绝对是人为主因,地理为副因。当然非要用哲学的角度来诠释:浙江经济,是浙江地理环境,因困生变的结果,也未尝不可。
浙江农村好,一大法宝是地方小,农村离城市近,交通方便,人口密集。近就方便搞乡镇企业,一边种田保温饱,一边办乡镇企业或去企业打工赚活钱。有了活钱人又在本土才发展各种个体经济,方便搞第三产业。
80-90年代本村本镇乡镇企业率先富裕,城市县城城镇附近搞工业园区集中企业是00年以后的事情。交通方便才方便搞经济作物,不管是郊区蔬菜水果还是茶叶蚕桑,物流时效很关键。浙江共同富裕完成得好,原因是90年代在全省推广温州模式。
在此之前浙江非温地区创业精神并不强,在此之后浙江全省形成了创业的潮流。就是马云也是受此风潮创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括娃哈哈,快递之乡等等,都受温州模式影响。不过温州本地因为地理和土地资源、公用资源限制等,反而发展得很慢。
临海的省份在中国没有十个,也有八个。比浙江山多山少,人多人少的都有。建国以来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是倒数的,和福建一样,比浙江扶持政策多的省份更是不知多少个,为什么浙江的人均收入遥遥领先吊打所有省份。
有些落后的地方之所以落后,在于人的思维。总觉得别人富裕,靠的不是地形优势就是政策扶持来自我安慰。然后继续心安理得拿着别人的扶贫款财政补贴,认为这是国家,这是别人欠自己的。
浙江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小,当北方人还想着升官发财时,他们早就当下架子去做生意,浙江人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小,例如一个村子信佛的有,信基督的也有,但是对宗教理解并不深,都是为了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社会也因为没有生命传统伦理的限制也很容易浮夸。
浙江大多数是山区丘陵,一个个村子,老百姓活动范围很少,不吃苦耐劳就挨饿,饿得不行了,就出去做生意活命,青田这边往国外,浙中的义乌东阳永康国内跑,至于宁波杭州这些地方,靠着上海,民国时候很多人去上海滩闯天下。以前一个村就一个地主,全村人养一个两个人读书,也就地主儿子,一般人读不起书。鲁迅家原本是有钱人家,后来没落了。
穷则思变,浙江人是被逼出来的。我是浙江台州人,家乡是前滩后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一次洪水就可能颗粒无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村里人到江西烧窖做砖,其它省补鞋做豆腐,这些都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却比在家务农多赚很多,正是因为这批最早的弄潮儿他们捕捉更多的商机,才有了今天浙江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