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为中风后期康复“打开大门”!“电”一下促进手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中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大健康“杀手”,也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根据《中国脑卒中报告》数据,中风患者里超过80%为缺血性中风(脑梗)。
尽管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取栓)的应用已经极大改善了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但中风后致残负担极高,大约80%的急性中风患者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幸存患者有50%-60%在6个月后仍持续面临这一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几乎没有有效方法可以改善中风后的上肢功能恢复。这凸显了对补充治疗策略的需求,以更好改善、促进患者康复。
最新一期《柳叶刀》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为此带来希望。研究表明,通过一种神经刺激疗法——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长期残障患者的上肢功能。

截图来源:The Lancet 


迷走神经刺激是一种在癫痫、偏头痛等疾病中已经有所应用的疗法。近年来,这一疗法也在缺血性中风领域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运动皮层神经元的调节,迷走神经刺激可以促进大脑重塑,通过抑制中风后的神经炎症,也有助于改善脑组织恢复
此前,动物研究已经表明,迷走神经刺激与康复运动相结合有助改善中风大鼠的大脑功能和前肢运动恢复。在21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策略的效果。因此,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医学团队领衔这项研究,希望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验证迷走神经刺激对于中风后手臂功能改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是一项关键、随机、三盲、假手术对照试验,在英国和美国的19个中风康复服务机构中进行。2017年10月2日-2019年9月12日之间,共纳入了108名缺血性中风9个月后中度至重度手臂无力的患者
这些患者1:1随机分组,接受康复治疗结合迷走神经刺激(VNS组,53人),或康复治疗结合假刺激(对照组,55人)。根据损伤程度不同,患者每次治疗需接受30-50次×6组的脉冲刺激,每次脉冲刺激持续0.5秒。所有患者都植入了迷走神经刺激装置,患者、结果评估者和治疗师都不知道试验中的实际治疗。为期6周的临床治疗(每周3次,共18次)后,受试者还接受了家庭锻炼计划。
实际共有106人完成研究(每组均有1人未完成)。在完成临床治疗后的第一天,VNS组手臂功能就有了明显更好的表现,VNS组的FMA-UE量表(中风后运动功能评估常用量表,上肢得分范围在0-66分)得分平均提高5分,而对照组平均提高了2.4分(组间差异2.6分,p = 0.0014)。
在临床治疗后90天,试验治疗对手臂功能改善的优势仍然得到了保持。VNS组有47%(23例/53例)的患者的FMA-UE评分改善幅度都具有临床意义(提高≥6分),而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24%(13例/55例),组间差异显著。
在另一种功能评估量表WMFT方面,结果也是相似的。
▲治疗后1天和90天,两组患者FMA-UE量表(A-C)以及WMFT量表(D-F)得分改善,以及改善幅度具有临床意义的患者比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试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表现相似。

  • VN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1%和76%的患者出现至少一项不良事件。没有出现患者死亡。
  • VNS组两名(4%)受试者出现有3项严重不良事件(尿路感染,低钠血症和失眠各1例),对照组两名(4%)受试者出现2项严重不良事件(头痛和晕厥各1例)。
  • VNS组40%患者和对照组55%患者所报告的不良事件被评估为可能与治疗器械植入有关,大多与术后疼痛有关。
  • 两组分别有25%和16%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被认为可能与设备使用有关。
  • 对照组出现一例与治疗器械植入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声带麻痹),5周后缓解。
  • 没有意外或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装置有关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认为, 对于缺血性中风后长期、中重度手臂功能损伤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与康复治疗相结合有潜力带来新颖的治疗选择。

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荷兰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神经内科Anne van der Meij教授和Marieke J H Wermer教授指出,这项试验中,患者距离发生中风平均已经超过3年,这提示在中风后相当长时间内,迷走神经刺激都有望带来获益
两位专家也对于这项技术的发展充满期待。“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取得成功后,这项试验为中风后期阶段的治疗打开了大门随着神经刺激疗法的出现,包括《柳叶刀》2019年发表的神经刺激疗法改善脑梗急性治疗的试验,中风治疗令人兴奋的潜在新时代正在开始。
医学新视点

医学领域全球平台,关注医疗健康的最新发展。
130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