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不再发困,需要家校通力协作
王营
“4岁英语词汇量达3000”“小学一年级学完初二数学”“钢琴、编程不能落下”……随着教育焦虑不断升级,课内作业、课外辅导“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少青少年提前染上了“晚睡综合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亮起红灯。
中小学生缺觉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但并没有明显缓解。多位专家表示,最近10年来,我国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愈演愈烈。近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中小学“学困生”增多,除课业负担重、家庭作业多等因素外,孩子沉迷于网络、利用睡眠时间玩游戏及家长对孩子课外时间的过度填充也是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奏效,需要家校形成合力。
作业和睡眠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过多过难,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增加,进而影响到睡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为落实这一要求,学校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要引导教师提高作业布置能力。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每天所学新知识须通过作业的系统训练加以巩固。然而,很多老师布置作业信奉“多多益善、题海战术”策略,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设计和布置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紧扣课标要求,做到难易适中;又要覆盖当天所学知识点,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既要精当,又要精准。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试作事先设计好的作业,初步估算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长,并审视作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尽最大努力剔除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重复性、抄写性作业,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图省事,将学生手中的练习册、习题集、辅导资料上的现成题目当成作业。一来这些资料后面都有参考答案,学生抄袭现成答案蒙混过关,难以达到训练效果;二来这些读物上的题目有很多都是东拼西凑而来,有的已过时,缺乏典型性和针对性,并不适合当成作业。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料布置作业时,要对其中的题目进行精选,甚至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编。
其二,布置作业时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布置。作业布置不可搞“一刀切”,同样的作业,中等以上的学生可能在学校里就能完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要花费较长时间,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会更长,有的可能完不成。
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比如,教师在精选作业的基础上,可以将作业分成“基础、中档、难题”三个层次。尖子生可以免做基础类作业,在完成中档作业的同时,冲击难题;中差生只需完成基础类或中档作业即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
其三,要合理控制每天的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薛蓉指出,“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睡眠时间不够不仅会导致孩子的体质下降、精力不足,影响认知发育与记忆力,还可能引发厌学或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中学生应该每天23点前休息,保证睡到第二天上午6点,才能达到7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满足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中学生,如果长期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第二天上课会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得不偿失。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容量和难度逐步加大,相对于小学而言,中学学习和考试的科目相对较多,即便每科教师把每天的作业量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各科累加起来可能也会超出规定的时间限度。因此,学校、年级要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加强作业总量控制,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当然,学生作业量大、睡眠不足,也与家长给孩子额外加码和疏于管理有关。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为孩子定购大量的课外资料,报各种补习班,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尴尬局面。有的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给孩子购买高端智能手机和电脑,孩子回到家后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在玩手机和电脑上,不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导致睡眠不足、视力下降。因此,解决学生作业量大、睡眠不足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各项减负要求。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