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李鸿章在德国首次看到机枪,问了洋人一句话,众人惊呆了
引言:
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2月,父亲李文安,母亲为李氏,李鸿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在老家的民间他又被称之为“李二先生”。
在他6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学堂启蒙,在名家李仿仙和徐子苓(líng)的悉心教导下,天赋聪颖的李鸿章饱读诗书,为今后的科举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高中的李鸿章被委派到家乡进行团练,谁也没想到一介书生竟然是个带兵的好苗子,这也让他在晚清时期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过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普遍趋于两极化,喜欢的很喜欢,讨厌的骂得很难听。
一、背负骂名一路前行
李鸿章这个人性格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那就是非常务实求真,不会被一些外物迷恋住了心性,这就让他在最初功成名就之后投身到了国家建设发展中。后世的人们之所以骂他,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了内忧外患,丧权辱国。
可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再有本领,影响到的地方也很有限,更不可能挽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因此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能过于强调一次的胜和败,而是要着眼于未来,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签订了很多被中华民族视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但是这些源源不断的辱骂声并不能阻挡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地位。我们常说一个人地位越高,越容易引来各种非议和嫉妒,这一点在晚清名臣李鸿章的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李鸿章的官越做越大,关于他的各种谣言开始散遍中华大地,以至于他回到家乡的时候,都被老乡们“另眼相看”,这种感觉,这种滋味想必只有当时的李鸿章才最清楚。
公元1857年,李鸿章的父亲去世,按照惯例他需要守丧,于是就结束了为期5年之久的团练事务。第二年泸州城沦陷,他带领自己的亲人开始逃亡,几经辗转之后到达了南昌,也就是自己的兄弟李瀚章的居住地。
二、第一次见到机关枪
我们回首中国近代史,大部分朋友都会把清政府在一系列战争中的失败原因归结为武器装备落后,事实上我们翻看一下史料就会发现,当时清王朝军队手中掌握的武器并不落后,甚至在很多方面与世界其他各国没什么区别,还能够找出一些性能优于西方的装备。
清朝在很多方面的失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直在向西方大批量地购买现代化武器装备,导致了我国自身相关领域的停滞不前。李鸿章是洋务大臣之一,他一直对国内的武器装备发展十分重视,而且也具有国际视野,会关注不同国家相同装备的发展水准。
在当时,西方国家已经研制生产出了世界最早的机关枪,李鸿章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十分兴奋,准备很长一段时间后,于公元1884年以参观的名义抵达了德国,他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就是生产机关枪的德国军工厂。
在到了那里之后,李鸿章受到了当地官员的友好接待,军工厂的老板还专门给李鸿章演示了机关枪的使用方法和威力,这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三、李鸿章壮志未酬
李鸿章对机关枪既好奇又喜欢,可他没有立刻询问机关枪的价格,而是问在场的军工厂工作人员,这支枪一次性能打出去多少发子弹。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一个东方老者提出的问题会如此尖锐。
德国之行让李鸿章收获不浅,在回到国内后他开始主持创办钢铁厂和机器制造局,还兴建了铁路和我国第一所近代军事院校。而他最大的成就则是组建了北洋水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也是现代化程度最深的海军舰队。
我们可以预想,如果一切都按照李鸿章的计划进行下去,那么近代中国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也很有可能不会有后世所谓的“百年屈辱史”这个说法。但历史就是历史,是不能假设也不能预想的。
虽然当时清王朝的税收很高,即便是晚清时期的财政收入也要远高于明朝巅峰时期,但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早就腐败透顶,大量的国库收入都被耗费在了吃喝玩乐等奢靡生活上。可想而知,在这种大环境下,李鸿章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根本无可奈何。
结语:
李鸿章显然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先看清形势,认清现状,想出解决办法的那个人。可是当时的清王朝早已是病入骨髓,根本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挽救的。李鸿章在那个时代里一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他性格矛盾,做事风格变化多端,一生又充满争议。可也正是这些,让李鸿章充满了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