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类技击环境模式对话
文武两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此一说古已有之。纵观文之一道,流传至今,越发欣欣向荣,结合西学,分出了文、理、工、农、医等诸多流派,反观武道,相形之下渐见式微。余往来京沪宁各地,但见中国大都市中,武学一道多只剩套路表演和擂台较艺二法得存。试问,武术当真仅能如此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记得一位著名的武术家曾经说过:“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纵观武术的发展史,从武术的雏形——远古时代以狩猎为目的发展出来的徒手或用木棒、石头等击打的方式——发展到巅峰的明清时期以战场杀敌和防身自卫为目的的技击术,实战一直是贯穿始终的。而如今大众口中的武术其真实的目的已经由实战转为表演了。
对于武术的这些转变,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由于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大为不同了,在不同的环境下,造就了武术不同的发展趋势;
其次,大众对于武者的期待产生了变化;
再次,一些习武者出于不同目的而对普通人进行误导;
四者,习武之人对相辅之学问涉猎越来越少。
这其中,环境的变迁是重要的一点。古代武术发展之时,最初是用于战场,在那种环境下性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人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最有效的杀敌护己,余者皆在其次。在这种状态下,武术没有好看的架子,也没有翻转跳跃的动作,简单的戳刺,劈砍等动作往往也就是最有效的,过多的花哨只会让自己的破绽更多,让敌人更容易杀死自己。
因此,那时的武术完全是为了实战技击而存在的,其终极目标就是杀死对手,后期的发展由两军对垒转至民间,用之于所谓的“江湖”,此时的武术,依然是以技击为目的,防身为第一要务,遇到敌对之人,即便不是分出生死,也是要有一方被打得落荒而逃。而那时所谓的擂台较艺,也是很残酷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击倒”或是“见红”(即见血)为判断胜负的标准。此时期的武术所注重的都是技击性,而花架子较少,套路的练习也是为了练习自身的协调性等,人们在练习武术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是怎么用这些技法击倒敌人,保全自己,这就使得那时的武者在技击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
反观现今,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武术似乎已经远离了杀伐,人们所更关心的是武术的好看与否,从套路到搏击比赛,其观赏性已经远远大于其实用性了,而在传统武术界,虽然也是有注重实战的方面,但是在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里,将之用于生死搏斗的可能几乎已经没有了,人们在练习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了那种“如临大敌”的状态,对自身的机能调动也就远远达不到过去习武时的状态了,而且在现在的法治社会,真的击伤了人是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的,因此武术的很多凶狠招式逐渐不被看好,留下的多是较为平和的了,从而导致现在武术实战技法的逐渐没落。
同时,现在习武者自己和周围的人对其期望也和过去大大不同了,过去,人们希望将自己的一身武艺报效国家,能够建功立业,父母妻儿的希望也是如此,退一步说,民间的习武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击败对手,保卫乡里。而现在的人,大多希望能够看到一场精彩的表演,即便是在擂台上的拳手,也是更多的希望能通过击点得分而赢得比赛。
不独中国,其他国家武术亦是如此。日本剑道得自中国唐刀,传入日本后在其本土流行发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用剑(刀)的武术。而在剑道转变为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许多的变化已开始逐渐脱离武术的范畴,而向着竞技方向靠拢。例如:以往古传剑道对于身体上段的防守需要将对方的剑拨出超过两肩的范围,也就是自身的任何部位都不能被对手攻击到,否则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而当今的剑道运动中的防守已经改为仅以头面顶端部分为主,因其击打其余部位不得分,故而即便中招也不甚在意。再比如巴西柔术是一种在两人扭打时使用的技巧,现在的练习者通常会主动和敌人纠缠扭打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好的发挥,而在以往的搏击中,两人倒地扭打都是发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因为扭打很容易受到对手身上藏的“暗器”的伤害,更有可能被赶上来的第三者袭击。
从师传上看,过去的传艺者,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的教会弟子各种扎实的功夫,弟子们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了解武术,融汇武术,入门时动辄就是几年的基本功练习,或站桩试力,或化僵为松,同时在师傅教授打法时,经过师兄弟间的无数次“搭手”,慢慢步入新的高度。而现在的传艺者,动辄将武术“神话”,把武术描述成了“神术”,从而吸引学生,而弟子招进门了,却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教授,所传之拳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意拳名家王芗斋老先生就曾感慨现在的很多拳学“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谨守糟粕而已”。
很多大师在教拳时,都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认为真搏实打是拳术的最后一课,只有“功力”精纯后才能试着临敌;二是认为精熟了推手等近似格斗的技能就等于提高了真正格斗的水平。殊不知这样教出的弟子只能练而不能打,真正到了实战的时候,就手脚发软眼发黑了。另有一些有真功夫的老拳师深谙“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之理,对真技极其保守,教弟子教的似是而非,却又没有多大用处,甚是害苦了一批满怀热情的门人子弟。更有甚者,拳师教授技击之法曰:“敌人一拳打来,我用左手如此一档,上弓步,出右拳击他的某一部位……”,殊不知敌人非是木人桩,如此教法,岂可临敌而不败!
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平时的工作已经很紧张了,喜欢武术的能够抽出功夫来练习已属不易,更别说让他们去学习医学,易学等学问,而古之武者多学医通易,所谓“医武不分家”既是如此,岳飞的九要论既是结合了医学、易学而论武学的典范之作。学会了医、易之道,对于武术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古今不同的技击环境,导致了目前不同的技击模式和对技击术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难以定其孰优孰劣,只是环境的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