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知识焦虑,都是因为学习方法太多了

为了保持输出,我每天都要保持3小时阅读,主要看两种类型的书:

第一,看读书会的书,积累长期价值的知识。

第二,寻找各种实用的成长方法,分享给不同阶段的读者。

说实话,养成这个学习节奏,一路上经历了不少坑,弯路走的就更多了。

开始接触公众号,一下被各种成长方法弄懵了,只是觉得好厉害,自己啥也不懂,什么都想跟着学。

看到别人一年200本,自己不到2本,看到别人每天早起,自己每天不想起,多想自己跟他们一样厉害。

结果课程买了不少,文章收藏了很多,公众号关注了一堆,自己反而越来越焦虑了。

后来我发现,我们需要的知识其实并不多,随着自己输出的增加,才摸清了他们的门道。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干货文章,都是为了输出而写的,其实作者自己既没有使用,也没有做到。

知识把很多有道理的方法集合起来,用一副为你好的口气发出来,然后获取更多的关注和阅读量,他们好接更多广告赚钱。

我不在商业模式上指责什么,毕竟还是有人提供过不少有价值的方法。

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加,读者群体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我们需要有人问一句话,原因到底出在哪里了。

问题可以就出在,内容和读者的情况有距离。

举个例子:

就拿一个成长来说,如何变得更优秀?

有人说要多读书,有人说要多运动,有人说要多早起,有人说要多写作,有人说要多思考,然后你吭哧吭哧的去把每个建议的方法都去学一下。

回来你能变得优秀吗?

不能,你只会变得更加焦虑了!

不是方法不行,是那些方法不适合你的情况和阶段,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作者没有义务,了解你的具体情况来提供方法,他只管说对的话,反正自己也不用做到,只是要求读者要努力做到。

你的情况和方法之间有距离,这个是让你无法有效利用好方法的原因。作者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敢写出来。

我们是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管好自己,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要看到别人吹个牛,你就信以为真的要求自己做到。

理解了这个思路,可以减缓你一部分焦虑,但是身处信息过载的时代,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我这里还有4个思路,来帮你少走一下学习上的弯路。

我就是从过去疯狂收藏、购买、囤积的状态里走过来的人,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如果你能早点看穿这个逻辑,可以让自己少踩一点坑。

这个思路的底层逻辑是,从多到少,由浅入深。

1、不要做干货收藏家

过去看到好的文章,才看几百字就觉得好厉害,马上要点赞收藏以后在看,结果收藏了上百篇,从来没有打开好好看过。

各种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思维策略、必读书单、收藏了一堆看上去厉害的方法干货,总是担心自己不如别人。

别人懂的自己也要赶快学,哪怕自己暂时并不需要的内容,也要先收藏了再说,这是一种知识稀缺心理造成的,总是担心自己错过好知识。这个过程只有在收藏那一刻,能缓解一点知识焦虑,在其他时间都只会更饥渴。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如果我不重新写一篇文章, 我就不去看它,如果我要看,一定要输出点什么。

这就是一个从多到少的过程,如果我不写,绝对不能收藏,这样就守住了口子,从过去一天收藏几十篇,现在每天才敢收藏一篇,自己输出完马上删除。

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个人需要来学习,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要对自己的进程时刻观察,适时调整。

而且一个人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要让方法干货占用太多内存,多在做事上下功夫。

网上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个方法出现,选几个自己合适的好好学,其他的尽量少看,更不能用收藏来代替学习。

2、不要只求知识,更有多求解法

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很多道理,但是看了那么多道理,自己还是一点没变。

这个就是只做到了知道,并没有真正地做到,看书知道了道理,看文章知道了方法,看视频知道了信息,但是并没有深挖解法。

知道一个知识,和学到一个解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举个例子,看看这里的区别。

比如,读《微习惯》这本书,只求知识会得到,想养成一个习惯,得从非常微小的行为开始,降低习惯养成的难度。

这个就是很常见的只求知识,所能得到的结果。

当然这个知识并没有错,但是到这里知识并不能给你带来改变。

同样的读《微习惯》这本书,多求解法会得到,再养成习惯的过程,经常容易放弃,每次放弃都非常愧疚自责,因此就更加不想去行动。

为了避免这种心理压力,于是把任务量定得很微小,小到不可能失败,这样就保住了心态平衡,也就给未来改变留下的基础。

这就是解法带来的思考,有了这个理解,可以让更能抓住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发现问题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平时我们都是搜集知识,只求自己懂的更多,知道的方法更多,但那些真正给你带来改变的知识,一定是你真正理解了,才能关联到自己情况,才知道如何发挥出知识的力量。

这也是一种从多到少的过程,不只停留在获取知识就停止了,而是应该多求解法,多求实践。

有些知识其实你根本用不到,多求解法,多根据自身情况去学习,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踏实。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你会发现有的知识需要记住,而有些知识就可以放在别的地方,需要时再调用。

3、尽量要自己去看书

我们读书会就是要求每个人自己去读书, 不懂的可以提问,可以一起讨论,但尽量不要等着喂。

我们认为读书不只是一个看的过程,更是一个养的过程,只有你完全沉浸其中,长期时间泡在书里,让自己的想法和作者思路链接起来。

在这个沉浸过程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个只有自己去读才有可能体会到,别人只能告诉你重点123....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一样,同样的事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平时为什么读书觉得懂知识,拿到现实世界里,更换一下要素条件,马上就不认识了。

原因就是看别人的内容,只能得到一个公式,1+1=2,这个公式没错。

但并不是你自己得出来的,只有自己弄懂为什么得2。

你才能理解这里的底层逻辑是加法,会做加法了,数字随便怎么变,你都能得到答案。

4、学习有很多途径

平时经常推荐大家读书,这里其实是成本的考虑,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一样,接触的学习资源也不同。

我做到有很多学习方法,但并不适用每个人,如果方法不可复制,再厉害也是分享的人厉害,对大家并没有什么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要抱着“万物皆可学习”的心态,这个可以帮你打破学习壁垒,不一定读书才是学习,不一定上课才是学习,万事万物都可以学习。

自己做事的时候,出门聊天的时候,看别人做事的时候,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

只要对你有启发,对你有帮助,能帮你解决问题, 何处不能学习。

随时随地保持学习,这个其实不难,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多问一句跟我有什么关系就行了。

每个人学习有两个层面:

第一,向外学习,无论什么形式的外部情境。

第二,向内学习,也就是常说的自省,从经验中修正自己。

知道自己的目标,学习别人的手段,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抓住每个学习资源,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强大的学习者。

用这4个思路,基本上能帮你走出学习焦虑,回归学习本身,去找那些真正让自己成长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不完的,一定要放弃害怕学不到的心理,把能抓住的先抓好,就已经很厉害了。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击卡片关注一波!!!

··················读书·思考·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