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清代文学论稿》自序

如果以读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开始,那么我研究古典文学已有26年。虽然我常被视为唐代文学研究者,但实际上我致力于唐诗研究不过十年,而用功于清代文学却已近二十年了。从1990年开始做清代诗学文献的调查,1993年写完《大历诗人研究》后,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清代诗学研究上,由考索清代诗学文献入手,进行王渔洋和清代前期诗学的研究。十多年沉潜的结果,凝结为《王渔洋事迹征略》、《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和《清诗话考》三部专著。虽然每年仍发表一二论中唐诗人的论文,但那都是多年形成的想法慢慢写出来,远不如对清代文学这么全力以赴。这一选择和转向,基于我对生活、对学术的理解,也基于我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认识。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内容,作为学者的个人经验殆不足道。若从学术目标的确定来说,倾注精力研究清代文学,则是基于我对学科发展现状的判断。
相比日渐趋于饱和的前半段文学史来说,后半段文学史留有太多的空白。清代文学尤其是清代诗文词曲和文学批评,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无人问津。学术投入的这种不平衡已深刻地影响到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我们知道,对上古文学的评价是与中古文学研究相联系的,而对中古文学的评价又与近古文学研究有关。毫无疑问,当代文学的日益延长和丰富,同时在压缩现代文学的分量和自足性,明清文学史的不断充实也必将改变我们对之前文学史的看法。这就是T·S·艾略特所精辟指出的,“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的具有他完全的意义”,“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传统与个人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文学不清楚的文学史就像是一副不全的骨牌,每张牌在哪儿还不确定,要待牌齐全后(这是相对而言的)才能落实。六朝时期的陶渊明,是到苏东坡出来才排定他的位置的;李颀、刘长卿、韦应物、黄庭坚、元好问、王彦泓这些诗人的位置,恐怕也要等明清文学研究透了,才能准确定位。所以到今天,即使为了唐宋以前的文学史,也必须研究明清文学,更不要说唐宋以前的文学田野耕耘已久,渐多重复,开展元明清文学广袤田野的作业是势在必行的。
我之所以选择清代诗学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现有的古典诗学研究著作大多依托文学概论的框架,将诗话材料填充进去,结果像是用诗话材料印证了若干一般文学原理,而真正属于诗学本身的理论问题却很少被触及。这种情形让我为古典诗学的丰富性被严重遮蔽而感到遗憾,同时也激发起我研究古典诗学的冲动。既然要研究古典诗学,就不能不涉猎清代诗学著述,就像治经学必从清儒入手一样。清代毕竟是集古代一切学问之大成的总结时期。而从另一方面说,学术研究的长期投入,是必须有强烈的兴趣为动力的。研究清代诗学首先可以满足我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书非常丰富。其基础是民国间著名学者兼藏书家张寿镛后人捐赠的约园旧藏,以历代总集、别集和通俗文艺书籍最具特色。何其芳先生任所长期间又购进大量明清别集、戏曲小说和诗文评类著作,研究清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整排书架的清诗话和一整面墙的目录书志直接激发了我阅读和考索清代诗学文献的志向。
实际上,从还在写作《大历诗人研究》的1990年,我就开始调查清代诗学文献的传世情况了。通过检阅馆藏的所有公私图书目录,托友人复印查阅国内外图书馆的书目,以及出差、开会顺便到各地图书馆访求,四年后我已编成一份收见存书八百余种的《清代诗学著作简目》,不仅著录现知的所有版本,凡孤本、珍本还注明收藏机构。在《中国诗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五辑发表后,颇为同道所嘉许,以为治清代诗学从此有门径可入。通过这番考察,我同时也掌握了王渔洋著述和顺康雍三朝文献的收藏情况。从1995年开始,我就投入到三朝文献和清诗话的阅读中。先是本所和历史所藏书,然后是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后是地方和大学图书馆,一家一家地访读计划范围内的文献。
1997年我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又得以获见东瀛所藏的一些稀见清集和诗话。京大收藏汉籍之富甲于日本,我在一年任期内,除几种常见书外,看完了校图书馆、文学部图书馆我前所未读的全部清集,光留存以备查的借书单就有325种。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图书馆一直在整理,到我离任前夕才开放,只在阅览室读了几十种较少见的清人别集。平时课余将《王渔洋遗书》中的资料陆续输入电脑,到2000年撰成《王渔洋事迹征略》一稿,凡与王渔洋有关的资料,只要有年月可系,巨细无遗地罗列出来,有些年份王氏一天一天的活动都有记载。不止一个友人说,古代作家年谱从来没有做得如此详细的。我的想法是,像王渔洋这样一位达官、名作家、批评家、文坛领袖、学者、老师,一部详细的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东西,比如一个清初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一个诗人兼学者的读书、写作密度,一个批评家与作家交往及编辑、评论其作品的经历,一次旅行的行进速度及写作量,等等。这些内容无论对社会史或文学史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对作家研究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在编撰《征略》的过程中已形成若干有趣的题目,像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的关系,王渔洋对清词中兴的推动作用,王渔洋与清代古诗声调之学,王渔洋诗学与其藏书的关系、《唐贤三昧集》与神韵论的完成等等,大多是有开拓意义的论题;类似王渔洋与钱谦益、赵执信的关系这样的老题目也有全新的发明,这些研究最终形成《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一书。
严格地说,《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是一部文学史研究著作,而不是作家论,所以导言题为“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原是研究文学发展过程的,中国文学的历史漫长而复杂,不同时代的文献资源为我们进入文学史过程提供了不同的条件,而明清两代的条件无疑是最为优越的。对清初文献的初步阅读,已让我树立起一个信心:治清代文学,只要肯翻书,肯思考,几乎没有弄不清楚的问题(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方面容有例外)。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以前读先秦典籍,每考虑一些文学问题,便遇到难以确定作品年代和时代背景的困惑。甚至唐代文学研究也很难避免这种遭遇,以致一些有意思的看法只能停留在初步推测和假说的阶段,一想深究便苦于文献无征。我写作《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一文时就隐约感觉到这种局限,所以在“余论”中作了保留性的交代。我的确不敢自信论文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立,毕竟材料太少,只能姑妄言之。清代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丰富的史料足以让我们深入到文学史的具体过程中去阐明其细节和深层的结构要素。这是清代文学对研究者的特别恩赐,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充分领受这份恩惠,将研究深入到文学史的具体展开中去,为它提供一个忠实、细致而贴近历史语境的描述和诠释。这或许是文学史研究中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工作也说不定,起码我已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在考索王渔洋事迹、研究王渔洋诗学的过程中,我实际上已完成了清代前期诗学文献的阅读,一个日渐清晰的清初诗学轮廓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产生描述它的冲动。虽然清代诗学研究近年出版了若干种论著,但仍存在不少有待开掘和展开的问题。在本所重点项目基金资助下,我开始了“清代前期诗学史”的撰写,希望能勾画一幅虽未必简明清晰但会相对丰富的清初诗学图景,一段包含更多问题和内容的诗学史。日后还会向清中叶、后期延伸,最终完成整个清代诗学史的研究。研究清代诗学的乐趣是可以总是读新鲜的书,接触新的作家和作品,获得新的资料,产生新的想法。这确实是非常愉快的事!虽然我很佩服多少年钻研一部书,打一眼深井的专家,但我的性格不适合做那种研究。清代诗学比较适合我,大量的阅读可以让我对课题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激发思维的活力。由于问题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历时性的展开更能凸现历史的连续性,并激活以往的知识积累,一些诗学命题的形成、发展过程便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浮现出来。自从涉猎清代诗学,我电脑里论文的题目就急剧增多起来,陆续写成一批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理论和命题的论文,后来结集为《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一书。这些论文使我从唐诗中获得的艺术经验与从清诗话获得的理论命题融会起来,经验得到升华,理论则得到印证,我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经验形态和理论品格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研究清代诗学,时常需要调动以往的知识印证比照,这就促使我不断反思前代的诗歌,对诗歌史产生新的看法,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1996年我去台湾参加第三届唐代文化学术讨论会,所提交的《韩愈七古的声调分析》一文,就是研究清代古诗声调论的副产品。清代古诗声调论,除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有过部分评述外,学术界再无人涉猎。通过梳理清代研究古诗声调的论著,我发现清代的古诗声调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总结、提出规则,到补充、修正规则,再到改造、扬弃规则的认识过程,其学理的展开有着清楚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诗论家们热心探讨古诗的声调规则?又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放弃了这种努力?其核心问题是:古诗声调究竟有没有规则?清人提出的规则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带着这些疑问,我以韩愈诗为标本作精细的统计,终于得出明确的结论,对清人提出的古诗声调规则作了有根据的判断。这项研究虽是为寻求理解和评价清代古诗声调学说的学理基准而做,但于唐代古诗研究不失为一个有参考价值的个案。
类似这样的回溯性反观和验证,经常触发我对唐诗的思考,形成更有历史纵深感的论述。近几年我写作的唐诗研究论文,大多是这样产生的。由于跳出唐诗的框框,从整个古代诗歌史的走向来观察,往往从旧题中发掘出新义,或从寻常材料中看到不寻常的历史意义。比如权德舆这位作家,学术界一向很少注意,我正是通过王渔洋研究引发的对文坛盟主的思考,对权德舆及其台阁诗人群的诗史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对贞元诗史的进程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后来,仍然是在清代诗学的研究中,我又萌生了对权德舆赠内诗和早期创作的看法。权德舆集是唐代较完整地保存了作家创作全貌的少数别集之一,存有大量青少年时代的作品,还有整整一卷赠内诗,它们为研究作家心理的成长和家庭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研究思路的获得,往往依赖于对整个古代诗歌发展过程的全盘观照。清人讨论的问题基本包括全部古代诗史,治清代诗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全部诗史的摸索,以往积累的零星知识和问题不知不觉就一点一点连缀起来。先师程千帆先生常说,做学问既要专,又要通。我的体会是,专而不通,眼界易陷狭隘,虽专而必不能深;通而不专,则泛滥无所归,似通而不免空疏。两者实际上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的。写完《大历诗人研究》时,虽然很想恪遵师命,继续做贞元、元和诗研究,但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研究清代诗学十多年,却陆续写了十几篇中唐诗论文,形成对中唐诗歌的整体看法。正所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学问实质上就是在旧学和新知的不断摩荡和激发中酝酿出来的。
我对清代文学的研究本来集中于清初,着眼于具体的作家和著作,所作论文也都是作家的生平考证和诗学研究方面的,2002年协助傅璇琮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由我负责,有几个题目无人承担,无奈之下,只得自己操刀,因而就有了《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与文献价值》等论文。而《清诗话与小说文献》与论黄承吉、汪端、郑珍三文,则是为参加散文、小说、女性文学及地域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而撰写的,基本上都是学界很少触及的问题。也正因为都是筚路蓝缕的作业,考证、论述都不免粗疏和肤浅。蒙姜小青先生垂青,嘱将近年写的清代文学论文编个集子,遂从历年发表的六十篇清代文学论文中选择内容较独立的十五篇,略加修订,分为两编,前编为综合性论述,后编为作家研究。凡是为清代诗学史写的论文都没有收入,但不排除部分内容相关,如论清代诗学史分期一篇。
我在《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后记里曾提到,我对学术的基本态度是志在高远,脚踏实地。至于说具体的学术追求,则可以平正通达四字尽之。“平”是本着平常心考量历史,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诡不随,既不矫激立异,也不乡愿趋时。“正”是坚守学者的独立品格,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同时坚持文学本位的学术立场,不走偏锋——这是基于我对中国文学研究水准的不满,我们对文学本身的研究还十分薄弱,需要文学研究者倾注全力。“通”不只是上文说的前后贯通,还要古今贯通。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或缺乏清醒的认识,便意味着欠缺人文学者的基本素质,更不要说远大的文化抱负和学术追求了。“达”指具有良好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能力,同时兼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要把问题想透,还要能说得透,所谓“辞达而已矣”,简练精确而又明晰晓畅的学术语言,是我向往的境界。这平正通达四个字,看似简单,却不很容易做到。为此我一直在努力,如太史公所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0)

相关推荐

  • 《楊載詩法家教》及经典诗学指南阅读纲目

    [转载]<楊載詩法家教>及经典诗学指南阅读纲发布于2017-12-12 02:00点击:797 评论:0作者:湯安 増註唐賢絶句三体詩法 (宋)周弼(しゅうひつ)撰 (元)円至註 (元)裴 ...

  • 关于诗歌的30种好书

    2021.7.29 . 最寂静的言语最能激起风暴 以鸽足轻轻到来的思想驾驭着世界 -- 尼采 这里精选的30种有关诗歌的好书,汇集百余位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诗界名家,为你展开一幅"世界诗歌地图& ...

  • 上古荐书丨《清诗话全编•乾隆期》(全十二册)

    <清诗话全编·乾隆期>(全十二册) 张寅彭编纂 刘奕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整理者简介 <清诗话全编>编纂者张寅彭 张寅彭,1950年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

  • 东亚视野中的唐诗

    唐诗的编集起于唐代,主要是为了保存诗作:而后世搜辑.整理唐人诗集时,所进行的爬梳.补正和辨伪等工作,就进入了唐诗接受的范围.东亚各国自古至今,辑佚.编校唐人诗集者不乏其人,日本的成果尤为突出.当年遣唐 ...

  • 清代诗话珍本丛刊:第一辑(全五十册)

    清代诗话珍本丛刊:第一辑(全五十册) 编著者:蒋寅 主编 定价:¥40000.00 ISBN:978-7-5013-6753-5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诗话,作 ...

  • 王双:史梦兰《止园诗话》论略

    <止园诗话>系晚清京东硕儒史梦兰撰,附于他选辑的<永平诗存>中.史梦兰,字香崖,号砚农,又自号竹素园丁,直隶乐亭人.同治十年(1871),史梦兰"于桑梓间劬咨度.殚搜 ...

  • 李昕:我眼中的学者杨义

    "一般人做学问,切忌四处刨坑,却浅尝辄止,坑坑不见水.但杨义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他每刨一个坑,都打成一口深井.这足以令人称奇." 2015年3月,杨义先生的新著<论语还原>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京都印象

     京都这座美丽的城市,被日本国民视为"日本の颜",即日本的脸面,而在日本人意识的更深处,它被视为心灵的故乡.千百年来,这座古都以它沉静幽雅的风姿,以它朴实的人情味,连系着日本文化的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川合先生

           川合先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尤其是从大学教授的身份来看,他和我们对日本大学教授的联想很少相符之处.长长的头发,西装总敞着,很少打领带,说起话来眉飞色舞,那风度实在不太像是教授,倒颇像是艺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

           唐代文学在中国,因为受传统评价的影响,一向只有盛唐诗独领风骚,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唐相对来说不为人重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历史方式取代形而上学方式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主潮,中唐文学研究才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吃刺身的讲究

    近几年,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回北京,忽然发现国内的饭店也流行吃刺身了,红鳟鱼和三文鱼生吃成了宴席上的常菜.这是受日本料理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中等以上的城市纷纷开设日本料理店,夙以昂贵著称并号称在全世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日本料理的神韵

     日本人一般以寿司(sushi).锄烧(sukiyaki)和天麸罗(tenpura)为日本代表性的三大料理.寿司是饭卷,锄烧即类似于北京"烤肉宛"式的烤肉,天麸罗则是将菜裹上稀面糊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京都的赏心佳处

    京都是日本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众多的风景名胜散布于市区和城郊.  寺院是京都最主要的观光场所,据说京都市内和周边共有两千多所寺院,数量惊人.但京都寺院的吸引人处并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各具特色.论建筑,清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哲学小道

    在国内的时候,哲学小道是个传说:到京都后,哲学小道是地图上的一条短线:后来住在马场桥边,哲学小道成了日常漫步的所在:回到北京后,哲学小道成了我魂萦梦绕的心乡,在距离不远的小巷里,一栋日本式的房子,住着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淘CD的天堂

    对一个喜爱音乐的人来说,日本是淘CD的天堂.号称世界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到处都可以买CD.24小时店有最热门的流行音乐上榜CD,音响店有著名的发烧片和试音碟供选,乐器店兼售各种乐器和大师的名盘,书店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博物馆和美术馆

    日本是个博物馆.美术馆林立的国度.古代日本人凭着虚心好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从中国.朝鲜等国抄录和收购了许多典籍.文物:近代日本人凭着武力和财力掠夺和购买了更多的文物和艺术品.这些得自外国的文化财产加 ...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相扑的魅力

    日本的武术或者说角斗术有柔道.空手道等多种,柔道被列为奥运会竞赛项目,最有名,但日本人自己视为"国技"的却是相扑.日本人对相扑的热爱,常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两个身材肥硕.动作笨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