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情感性人格素质漫谈”

很荣幸能够在这所在国内率先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美丽的校园内同大家一起探索一下人文素质的大话题。我今天讲的话题是情感性人格素质,也叫情感性智慧。

人格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学习、实践过程,通过较长的生活积累,在态度、倾向、价值观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变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这就叫做人格。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来讲,更多地是从神经类型、个性气质等方面来界定;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我们主要是从一个人的遗传禀赋、所处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教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虑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人格的因素很多,我今天只想谈一下感情品质与人格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把情感看作人格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呢? 如果一个人智慧既包含科学方面的智慧,又包含道德方面的智慧,我认为,这两方面的智慧都需要情感来支撑,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智慧更依重于情感,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我自己是如何同情感这个领域有了不解之缘的呢?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我1966年高中毕业,正当期待着高考进入大学时,“文化大革命”来临了,这无疑破坏了我们所谓好学生的大学梦。我们就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到了农村,后来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做过教师、团委书记,也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后来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个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释的问题:道德的人生智慧究竟是靠什么来支撑?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在做行政工作的同时,为同学们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人生哲学”等课程。我感觉到,这样的教育不是仅仅靠知识就能全部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我那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知识水准并不高的老百姓倒非常有道德有良心,而许多学了很多知识、满腹经纶的人却并不一定那么有道德?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它也成为我硕士研究生时的研究课题。80年代中期,前苏联有一位哲学家叫吉他林科,他写了一篇文章,认为情感在整个伦理学的大厦中,在整个个体道德的建立中起着非常基础的作用。因为我是学俄语的,50年代接受了许多俄国小说、歌曲的影响,有一些俄国文化情结,所以非常向往跟他学习。故而90年代初,我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就跟他学习,专门从事情感在道德伦理方面作用的研究。后来我又把这个研究转入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审视。我们非常重视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但我们很少重视孩子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乐趣、愉悦、幸福? 是不是感受到了他们掌握知识以后对生活、人生的意义有何理解?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课题,就是情感教育论,建构整体的教育理论,这就形成了我的博士论文《情感教育论纲》。后来我同合作者们、研究生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们基本上把中国式的情感教育的理论框架粗略地勾勒出来了,并对该理论做了一些研究。现在就需要细致的研究,并把这些思想加以推广应用。因为我们实在觉得这个方面的研究、宣传、启蒙和普及对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太重要了。下面我简要地说三点想法。

一、情绪、情感的价值是如何被发现的

情绪、情感的价值在孔孟思想、老庄学说中都非常地受到推崇,当然不同的传统学派看法不完全一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非常推崇情感问题,亚里士多德还说过:每个人都会生气,但你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生气,就大有讲究了,就能表现一个人的智慧水平了。但长久以来,人们对情感的研究并没有找到一种实证的研究方法,仍是哲学家用思辨的方式去表达。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当心理学、生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型学科有了实证研究的手段后,实证性质的情感研究才有了一些测试方法、实验方法。但那时候也只能研究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对于那些比较高级的、内在的、深层的体验就无法用这种简单的测试办法去测试。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手段的简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情感在生理学、心理学中也处于“灰姑娘”的地位。这一研究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有了长足发展。那时,开始了对人类婴儿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神秘的领域,就是情绪在人际交往沟通、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的正向价值。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情绪是正常思维、理智的制约机制,它会妨碍人正常思考。后来人们发现,当婴儿不会说话,不会用语言表达时,他就会用情绪、情感来表达他的生理需求一直到心理需求。这些发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心理学家就提出:情绪、情感在人的生命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正向的价值。1.可以帮助人进行人际沟通,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情绪、情感是社会交往及向善的源动力和根基)。2.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认识的方向、兴趣。(情绪、情感是理智求真的源动力和根基)3.情绪可作为人体内部的一种监控,去帮助人们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情绪、情感是求美以和乐及形成灵魂寄托之信仰的源动力和根基)正如当时德国古典的哲学家康德所说,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但他未必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促使他去做的是内在的强大的情感动力。4.情绪情感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和谐有积极作用,健康的情感、情绪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情绪、情感是培育身心健康和谐人格之根基)

第二个飞跃期是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有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他在50年代就参加了 一个“零点”课题研究,到70年代出了一份报告叫《多种智能理论》。他对各种各样的人,如残缺儿童、老弱病人、因战争而损伤的人及大政治家、思想家等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智力的说法是有偏颇的。过去认为,智力就是指有好的记忆力、观察力、判断推理能力,但实际上,智力是有方向性的,每个人的智力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侧重。他认为主要有七种智能:1.数学推导智能;2.语言智能;3.音乐智能;4.身体动觉能力;5.空间完形能力;6和7.人格智能,又分为了解体察自己的智能和了解体察别人的智能。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需求、兴趣、能力很清楚,也很能体察别人的心理、需求,他把这两种智能叫做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有了这两种智能,人就有很好地同别人沟通、亲和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两种智能,那么前五种智能就很难发挥它们的作用。当看到这一报告,我才感觉到这两种智能就是我当时正在研究的情感智能,我的《情感教育论纲》中就提出了“情感能力”这一概念。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可以外化,因为人总要活着,交往,做事,在这一过程中就能表现出他的情感品质到底如何。我们概括为五大情感能力。到1995年元月,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记者丹尼尔·戈德曼所写的《情商》,就明确提出了情感智能、情商的概念。我本人不太赞同“情商”这种提法,因为我们还没有到像测智商一样去测情商。认为现在就可以测出情商高低,我认为好像是神活。不过,我们还是能评价出一个人 情感能力的高低的。

二、情绪、情感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我们说一个人的情感、品质、能力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情商》中列举了几个很吸引人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叫做软糖试验。它说的是一个试验者——大哥哥对一批被试者——4岁的孩子说:“大哥哥现在要出去一下,先发给你们两块软糖。如果你们能等到大哥哥回来后再吃这两块软糖,那么回来后就再发给你们两块软糖;如果你们忍不住要把这两块软糖吃掉的话,那我回来后就不可能再给你们软糖了。”于是这位试验者就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回来后,发现有的孩子已把软糖吃了,有的孩子垂涎欲滴,非常想吃而最后还是忍住了,也有一些孩子在非常镇静地等着另外两块软糖。对这群孩子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过了17年,当时吃了软糖的小孩多半没有成功,而当时不吃软糖的则多半成功了。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尤丽的小女孩,10岁,平时在班上沉默寡言,不爱说话。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孩子。有一天班里做游戏,先将每个孩子的头像捆在每根棍子上,然后让每位小孩说出除自己之外其他所有同学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尽可能多地讲出来,然后说出谁与谁性格相投,要好。最后发现尤丽知道的最多,观察也最细微。她对人际生态关系特别的敏感。这个研究表明沉默寡言不一定意味着情商低。

第三个故事是讲推销员的。美国一家公司的老板要推销自己的新产品,于是花了很多钱对300个推销员进行培训。但一两个月后,大部分人都主动辞职,不想干了,只有少部分人还坚持硬着头皮干下去,最后发现坚持干下去的人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这就得出一个结论,推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是会经常碰钉子的,这就需要愈挫愈战。这种顽强的意志,也属于情商的内涵之一。

根据我自己的研究,我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识别情绪的能力。一个人善不善于识别自己,善不善于识别他人,这是基础。这种识别从识别面孔的情绪开始。

2.一个人能否与别人有共同的感受,即能否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对方身上,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看什么都熟视无睹,麻木;而另一些人总能和别人一同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同别人一起研究。

3.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前面两点作为基础,才有沟通交往的倾向,如诚实、真诚、胸怀宽广等都能使人们进行很好的交往。

4.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如果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是不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的。压抑自己的人容易患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介绍很多。如有人生气后三天就感冒,原因是生气时,体内一种叫MKT的细胞的活性就下降,因而不能战胜体内的病毒。如果人情绪不好,体内就会分泌一种中毒性荷尔蒙,这些荷尔蒙聚集起来,形成和漂白粉一样的分子结构,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运动员经常锻炼,就可以把毒性荷尔蒙排除掉。而知识分子成天坐在那里,体内那么多“漂白粉”,最后就会成疾病。所以人的情绪需要调整。但不能乱发脾气,这样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也进而使你的情绪更坏。所以要正确地表达情绪。调控情绪是以正确的表达情绪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学会表达,比如唱歌,对别人倾吐心声,运动等等。

5.体验理解能力。情感能力是靠体验才形成的。

丹尼尔·戈德曼提出的情商的内涵大概有以下几条:

第一,善解人意,细微地体察别人的情感思想;第二,是善于调控自己;第三,善于激励自己;第四,有把握人际生态关系的能力,能够注意到在一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状况,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应该如何行动,该去引导别人时就要去引导别人,该服从领导时就去服从领导。管理别人能力同服从别人管理的能力是对立统一的。这些能力显然对一个人的人格道德行为、处世方法都有很大影响。

三、怎样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

应该承认,情感能力有其天赋条件。因为情绪的发动是有专门的部位的,该部位发育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情绪的能量。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后天教育。首先,我们应多读有关人文、历史方面的书,让我们去同历史对话,同优秀人物对话,去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在苏联学习、研究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的师范院校招生就要测试这一点。他们先测试被试人是否适合做教师,是否适合做医生。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回国后,我曾呼吁过要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其次,我们还要会做事。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能培养一种保持情绪专注、思想集中的能力,克服自己的心理脆弱,培养不怕困难的意志。第三是学会交往。只有在同人的交往中,才能扩展自己的心胸,增强你对人的情感方面的识别,增长在情感方面的经验。这三点归纳起来就是情感修养。这个修养又包括三个要素,即定向的积累、体验和调整。一个人善于积累、体验和调整自己的情感经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情感性人格逐步成长的过程。只要经常去积累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经验,就会打动你的心,激起你的情感波澜。把它积累下来并不断体会、玩味,并再对自己的情感加以调整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情感修养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段话,他说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点什么的东西,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陈至立部长曾谈到她在大学中所学的深奥的物理学,但在研究所工作时发现大部分知识都无用,但有用的是训练了思维方法,培养了意志。这就是教育。所以,我认为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含义。人文教育并不仅指懂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能产生让你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苏霍林姆斯基还给教育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教育就是人想把自身好的方面表现给你看的那种东西,因为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想自己好,老师、辅导员总说这个学生不好,那个学生不好。而当学生想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给大家看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受教育了,他就是一个可教育的人。这些观点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如何看待一个人,如何做一个人,今后如何与人相处。

前些天,我们学校的学生会的一位女同学来请我做一次讲座,她说要找一位女老师在“三 ·八”节这天给女学生讲一讲女大学生的成长问题。我说我对女性问题没有专门的研究,就回绝了。不过,我说我可以给她们推荐一位对女性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女教师,她们同意后就回去了。可不一会儿又来了,她们说:“我们还是想请您讲一讲。”我说:“这样吧,如果那位专家讲完后还有时间,我就再讲一点。”后来她们又派第三批学生来请我。一个女学生的一句话把我打动了。她说:“我记得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中学老师说过,老师的事再大,没有学生的事大;老师再忙,只要学生来找您,您就应为学生做事。”我听了,受了感动,于是终于答应了她们,去做了一次讲座。当时我只讲了40分钟,用了两个半小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对话。现在的大学生真的很想与老师、朋友们敞开心扉地去谈一些问题,老师们也应该尊重他们,认识到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内在动力。我们这次在你们学校开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大家也在谈论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入大学后若不严加管理,他们就会懒散、松懈,不好好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入大学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对其不能靠严格的管理,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发展。而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太全面。我认为对当今的大学生要管,关键在于如何管? 这个“管”就要看到学生要求成长的内在积极性。如果这种内在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那么这种教育应该说是无效的。现今,许多老师、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在承担着这种“管教”的角色。我对孩子也常常喋喋不休地进行说教,但后来发现这些说教对其基本没用。而更多的还是我们的言行,如对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在影响着他们。很多年轻学生告诉我,说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把心敞开给父母,父母也都不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所以,打开学生精神的内心世界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学校去做的。但这不是靠压、说教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非常有能力的教师。我认为,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有教育素质的教师。这不是绕口令,而实在是觉得素质教育和教育素质的关系很重要。在我的研究项目中,有一项是研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出一批有情感人格素质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表现出具有影响别人、促进别人、改变别人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就说明这个教师没有教育素质,因而其教育也不能奏效。因为知识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有知识后面的背景,知识后面还有许多意义。学生们都愿意同优秀教师、老教授谈心交流,为什么? 我认为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一个优秀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其经历就是一本书。其实很多人文教育是在历史中,同历史的对话中,同人的接触中,在人生经历中来潜移默化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学习、做事、交往——情感的自我修养。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下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问:您刚才所说的情感能力与创造有关。请您对这一问题加以进一步的说明。

答:创造欲望与情感肯定有关系,而且创造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非常好的情感。我刚才主要讲了情感同人格的关系,其实情感同认知、学习、创造也有重要关系。因为,情绪情感至少起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好的心理背景来支撑你的学习。学习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动机欲望,我们称为恒常背景。二是及时的感受爆发出的欲望、冲动都是情绪表现,所以情绪情感与创造力有关系。但是创造力高的人可能与我们平常所测量的方式不完全相同,美国在1990年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研究学会,专门研究那种高创造力但又是白痴的人,也即“白痴专家”,某方面创造力特别强,而有些方面却非常低能。这就说明人的智能训练创造有各种表现形式。因此我觉得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来鼓励年轻人的发明创造。

问: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协调的?

答: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感性世界是指通过主观感受去把握生活,理性世界是指通过人的逻辑分析判断推理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现在谈的情感教育既不完全是感性世界的工作,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工作。我认为情感性人格的培育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非常和谐的交融,让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互走近,使人既有奔放的感情,同时又保持冷静的头脑,这就是交融。

(0)

相关推荐

  • 权威16型人格分析,你属于哪一种?

    叮叮叮,我这个大大大懒蛋终于开始认认真真的码一篇文章了, (抱歉大多数时候我确实都在应付,毕竟做咨询很累了,打字更辛苦) 今天我大致的分析一下16种基础人格.关于他们的思维特点,关于他们的爱情.为什么 ...

  • 我们歧视女性,也歧视男性‖文/萧文心

    我们歧视女性,也歧视男性 在"伪娘"."反串"和"同性恋"这些词愈发泛滥时,传统的性别观开始被更多的人质疑.同时,我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性别观对 ...

  • 变很生气为被激怒:不能帮助不要紧,千万别帮了倒忙还不自知

    对于自我情绪管理,我曾经提出个公式"停稳慢说",类似开车遇到熟人打招呼,要慢下来再说话,具体意思就是"停止发怒,深呼吸稳住情绪,慢慢思考情感需要,说出来想法". ...

  • 朱小蔓:俯下身来看学生

    2020年8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保持"本色和天真",她是初心不变的科研者 1973年朱小蔓从安 ...

  • ​回忆朱小蔓老师二三事(下)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回忆朱小蔓老师二三事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悼念一位真正的学者——朱小蔓(下)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悼念一位真正的学者——朱小蔓(上)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朱小黄:患寡与患均的伦理陷阱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名言.孔子在<论语·季民第十六> 中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年轻时读此议论,十分佩服孔子的政 ...

  • 留学日本的小姐姐,“素质”高到令人愤怒!

    上周,我们公司来了一个日本留学的小姐姐,26岁,负责设计工作.她到公司两周,期间,从来不跟公司的同事说话,独来独往,工作也是自己做,从不跟大家交流沟通.就算是偶尔上下班见面,也只是眼神交流,从不言语交 ...

  • 对话朱小丰:其实有些历史你没搞懂(修订版)

    对话朱小丰:其实有些历史你没搞懂(修订版) 文|黄饮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小丰的著作<中国的起源>,被称为近年来一部颠覆了很多人认知的文化读物.的确是,但所谓的颠覆,是他自己没搞懂. ...

  • 对话朱小丰:其实有些历史你没搞懂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小丰的著作<中国的起源>,被称为近年来一部颠覆了很多人认知的文化读物.的确是,但所谓的颠覆,是他自己没搞懂.现在的所有的所谓颠覆,要颠覆的实际上就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