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泡法》发表之后 … …
————————————
周一中午发布的《普洱标准冲泡技法 1.0 参考流程》,从当天下午直到当晚的后半夜,手机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各地茶友都在跟我交流对“标泡法”的看法:有石家庄本地茶友认为“摇香”没必要的,有沈阳茶友跟我探讨注水方式的,还有昆明的一位小老弟直接发来一张他手捧“中国普洱茶冲泡技法交流协会
常务理事”证书的照片,——他认为泡茶用滤网显得太“业余”了……
真是“一时激起千层浪,管他前浪与后浪”。
能有这样的一个激烈反应,说明大家其实还是很关注最终这个冲泡过程的。原因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茶友而言,你无法控制鲜叶的采摘、初制与成型的工艺操作,甚至于开汤之前的仓储,——唯一可控的或者说茶汤入口之前唯一可能让你参与其中的,就只剩下“冲泡过程”了,而且个人认为“冲泡”也是普洱茶品鉴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老话儿说的好:“三分字画,七分装裱。”我们也在讲“三分茶,七分泡”。一饼大几千的古树班章,我能泡得让你感觉还不及布朗的台地好喝,也可以把一个小树茶冲泡的让接触普洱不久的茶客认为“这么好喝!一定是古树!”
可见冲泡过程的重要性。但对于冲泡过程应当去如何探究,似乎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比如有直接否定“标泡法”中特定环节的,——没有理由,就是不喜欢。对于这样的茶友我会建议他“浪费”点儿时间,浏览一下我之前那篇文章《普洱哲学:标准的逻辑》。“普洱标准冲泡技法”的生成,应当是基于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非个人的喜好,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在建立了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共同交流“标泡法”的细节完善与思路拓展。
而关于“滤网的使用”,之前没有关注到,《普洱标准冲泡技法 1.0 参考流程》也中没有过多的谈及,在这儿算是补充一下吧。
“滤网”过滤杂质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现在制作工艺提升很大,茶中的杂质已经少多了,而且很多人开始尝试喝“毛茶”,——条索完整,未经紧压成型,茶汤就更干净了。但无法回避的是我们还要喝熟茶与老茶啊,——滤网的另一个功用便体现出来了:将出汤时遗落在滤网中的碎茶,淋水回杯,以保证盖碗中茶量的一致性。否则,7g的投茶量泡到最后盖杯中的实际茶量大概也就剩下4g左右了。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知道为什么“标泡法”中会保留滤网了吧。既然说到这儿,那就顺便再说说滤网的材质:
我们选择玻璃或高温瓷配高密度滤布这种滤网,而尽量不选择塑料、金属、紫砂、陶制、木质、瓢制等滤网,它们对汤感会有明显的影响。
这就是“标泡法”中关于滤网的一些解释,不知您是否满意?
先说到这儿 我是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