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论能量的“波粒二象性”
总跟朋友们说什么“茶之为茶,滋味也。其中有可以描述的与不可以描述的……”云云,但总找不到一个能够精炼简洁表达的概念。恰好一位当年南开大学理工科的高材生跟我聊起了“量子力学”,具体的说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我瞬间茅塞顿开!——光就是一种能量!喝茶就是在摄取能量,茶之滋味就是这种能量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既然如此,茶之滋味也同样会具有“波粒二象性”。
所谓“波粒二象性”,及有形与无形之别,——粒子有形,而波无形。波虽无形但仍能被感知,被发现。而具体到“波粒二象”是同时存在,还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而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不同象性?就比较复杂了。况且这还只是“量子力学”领域里的一个假说。但我们尚可借用该假设类比茶之滋味的描述。
那请允许我再进一步假设:如果能量可以进行从有形到无形,或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那么推而广之,我们是否可以说,“有形与无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描述与不可描述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或许又可以重新解释许多“终极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就是从某种相对的无形逐渐过渡到相对的有形,再经过一个难以描述的时间与空间的过程后,最终又回归于无形……
构成茶之滋味的各种元素,最初分散于土壤、水分、空气、阳光中,经过叶面的光合作用与根部的吸收作用,最终以叶片为载体呈现出来。你能感受到它清晰且可以描述的苦涩、回甘、厚度、层次、变化,以及难以描述的韵致与体感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可以描述的内容将逐渐模糊交融,并逐渐向不可描述的那个方向过渡,最终融合化生为一种妙不可言的陈醇至味。
但请相信我,绝对不要奢求那个融合化生的终极状态,因为,那将是重新归于寂灭,——这与将它付之一炬后的结果一样没有什么价值。
所以,借鉴成熟的红酒仓储理念——确立“最佳品饮期”的概念,而不是越陈越好。
其实人类对很多事物都有这么一种类似于“最佳阶段”的倾向,——当然,这所谓的“最佳”也仅是相对于人类的偏好而言。但这些“最佳阶段”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饱满、丰富、体会持久,——说白了,就是蕴含能量最多的阶段。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良好的普洱陈化过程应该也是一个能量提升的过程,无论是能描述的还是不能描述的能量形式总和的提升——那么提升出的这部分能量来自于哪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饼茶的能量应该就是那么多啊?
有可能来自于化学能,或者说是生物化学能。
酶促氧化反应本身就是一个分解化合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化为热量用以辅助转化过程的正常进行,一部分转化为能量蕴藏于新生成的物质中,待冲泡时再加以呈现。就好比你吃生牛肉所能得到的能量远不如吃熟牛肉得到的能量多一样,——虽然二者的转化过程有缓慢与剧烈之别。
这也是我一直推崇“先喝懂新茶,再涉猎老茶”的原因,没有新老的对比,如何来判断能量是否提升、下降,或是维持不变呢 ?
说着说着思路又串门去了,——回来继续说“二象性”……
既然“有形”在向“无形”转化,“可描述”在向“不可描述”过渡时,我们好像忽略了一点,——认知角度。
当我们对光的认知具象到“粒子级别”时,便产生了“波粒二象性”这个推断。但在此之前,人们是无法对光的这个微观特性进行描述的,哪怕是推断。
所以可描述部分的比例其实也是在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很多朋友说我对茶的理解与描述都很到位,这或许就得益于我在刻意修炼自己对于茶的认知能力的原因吧。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虽然当下只是少数人),或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之滋味中“可描述部分”在向“不可描述部分”转化,而人类也在努力使“不可描述部分”成为可以描述的内容,人类在追赶着茶的脚步……
今天的文章又有些神游的意味,现将重点整理如下:
· 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有形”与“无形”两种状态,两者可以共存或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宇宙万物的演进过程皆符合“二象性交替转化模式”。
· 陈年过程中茶之滋味中的“可描述部分”在向“不可描述部分”转化。
· 明确普洱茶陈化“最佳品饮期(或'最佳阶段’)”的概念,而不是越陈越好。
· “最佳阶段”即能量蕴含最丰富的阶段。
· 优良的陈化应当是能量提升的过程,新生能量来源于转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能”。
· 为了能够对能量的前后有所对比,所以建议“先喝懂新茶,再喝老茶”。
·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之滋味将愈来愈趋向于不可描述的方向,而人类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两者就像百米跑道上的两个选手……
好了,今天的文章又是神游之笔,能听懂多少算多少吧,哪里不明白可以留言。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 往 日 精 选 —
《 普洱哲学: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