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对3岁小孩有意义吗?这可是一个事关孩子大脑发育的问题……
作家余光中曾这样形容诗仙李白作诗的场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之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等诗句挥手便就。李白的脑中需要怎样的灵光乍现,才能写下流传百世的千首诗篇。
世人都在钦佩李白如天空一般广阔的想象力和对美的创造力。而船长更关心,李白的这些灵感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不会真的是神来之笔,都是凭空创造的吧。对于孩子而言,怎样培养孩子创造美的能力呢,首先要讲到一个概念——“大脑暗能量”。
“大脑暗能量”是什么
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一下灵感是怎样诞生的,为此我们还要先引入一个脑科学的概念——“大脑暗能量”。
脑成像实验表明,即便我们处于休息状态,大脑仍在较高速的运转。实际上,读书、走路、跑步及其他日常活动只消耗了大脑极少的能量。
科学家估计,95%的大脑能量都被用于一种人类自身无法感知的脑活动模式(“默认模式网络”),只有5%的能量用于我们日常能感知或有意识的活动中,而“大脑暗能量”的概念就是指其他95%的脑能量。
研究者发现,虽然人类的感觉器官每天要接收大量信息,但我们的大脑只会主动处理(学习、思考或主动记忆等)其中很少一部分(估算少于0.0000001%)。那剩余的信息就被彻底忽略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大脑暗能量”接收了更多信息,并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把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看某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们会主动记下画面中主角脸部的某些特征;而其背景中的风景、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无数精微的小细节,这些信息并没有被大脑主动处理,但他们会部分被存放在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中,成为大脑暗能量。
灵感和创意从何而来呢?
灵感,是人脑对旧信息进行随机的重新排列组合后所得的产物。“大脑的暗能量”,就是灵感和创意发芽成长的土壤。
通常,我们在努力思考的时候,往往迸发不出新奇的思路,而在思维放松的时候反而点子频出,其原因也与“大脑暗能量”的属性有关系。
当你选择主动检索自我意识时,跳出来的都是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即大脑主动处理过的信息),其信息量就小得可怜;而在放松状态时,启动的是整个大脑的资料库(即“大脑暗能量“),信息量自然就大了许多。
总传说某科学家或艺术家梦中偶得的灵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经过上面的讲解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孩童时期,“美”到底有多重要?
众所周知,0~3岁是儿童脑细胞发展最快的时期,4岁时,脑重量即可达到成人的90%左右。对于小孩早期的大脑开发,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learning),而是刺激(stimulation)。
视觉、听觉、触觉、语言、情感等都是对大脑的刺激,对于家长来说,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尽力为孩子提供美的刺激,因为这些刺激会成为孩子未来灵感和创意的来源。
即便是眼下对孩子来说存在感并不太强、或者不好理解的内容,美也是同样必要的。
在读绘本的时候,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对画面和语言的风格有直观感受了。虽然小朋友们还不会注意到画面中的很多细节:比如颜色的变幻、丰富的笔触和质感,对很多词汇也很懵懂,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不会被孩子主动记忆;但它们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大脑中的“暗能量”,它们是未来小朋友发挥想象力时能够调动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未来从孩子们小脑袋里萌生的灵感才会愈加美妙。
孩子3岁之前,多让孩子接触美的东西,让美妙的文字、图画、音乐、风景进入孩子的世界,对未来孩子形成审美能力就会有极大帮助。
3-6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创造美。除了参加一些跟美育有关的兴趣学习,不花钱也可以让美和创意渗透孩子的生活。
带孩子多多参与美化环境的活动:简单的清扫,让自己的房间干净整洁;画一幅小画装饰房间;带着孩子一起朗读优美的韵律诗;去郊外旅游时,带孩子收集纹路美丽的石头或不同的叶子做成标本,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为什么要为孩子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出众的孩子,天然会有一种巧妙的秩序感。以绘画之美为例,人们用颜色、笔触、质感做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形成能够影响他人情感的画面,谓之美。那么,语言和音乐之美也与绘画相同,构成美的语言元素变成了文字、词汇,而影响音乐的元素则是音高和时长。
想要得到美的内容,是要费相当多的心思来规划的,每一个元素之间都不是随机的组合,而是需要处理每一笔、每一个词汇、每一个音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能够形成动人的作品,灵感乍现时是感性的驱使(用脑科学理论作解释的话,也并非全然出于感性),而创作时,是完全由理性控制的。
看达芬奇的手稿,其精细程度,日常描摹人体时的细致真实,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严谨规划后的成果。
中国画更为抽象一些,看似简单的笔触和构图,却也是经过谋划和布局后创作的。看齐白石先生的画稿与最终呈现的作品,无论看似多么随意的一笔,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每笔的粗细、角度都不是随手而作。
所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并非只同孩子的艺术造诣相关,对大脑的发展也会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一个秩序感良好的孩子,当面对复杂局面的时候,他的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也会更加出众。
审美培养童书推荐
艾瑞·卡尔 | 《好饿的毛毛虫》《从头动到脚》
Eric Carle创作了超过70本作品,光是《好饿的毛毛虫》就被翻译成47种语言版本,风靡全球,获奖无数。他的个人图画书美术馆,更是美国第一个图画书美术馆。
卡尔老爷爷的书,船长家有很多,都是老大从小翻到大的书,色彩大胆,造型简单直接,同时觉有拼贴感觉的填色,质感极为丰富,对于小朋友真的是百看不厌的绘本。
埃尔维·杜莱 | 《艺术大书》《点点点》《变变变》《10个10》
这位享誉世界的欧洲童书大师创作的童书被翻译成27种语言,全球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
能看出来杜莱先生对构图色彩的把控特别的突出,个人风格也很鲜明,他很少画故事情节类的绘本,却能让孩子反反复复的读和玩儿,乐此不疲。对,看他的书,其实就像在玩儿颜色、构图或者数字的游戏。
安野光雅 | 《旅之绘本》系列、《美丽的数学》系列
安野光雅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喜欢在画作中用很浅显的文字与图案,精致细腻地描绘风景;他广泛涉猎人文、数学、建筑等领域,运用想象力与好奇心,将艺术与科学融为充满幽默的视觉游戏,营造温柔独特的氛围。精准的观察力、缜密的逻辑思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构筑出“安野风格”的最大特色。
安野光雅的绘本透着浓浓的日本风格,雅致清新,孩子看多了强烈视觉刺激的书之后,安野光雅的书是种安静的存在,看的时候有种享受悠长假期的感觉。
大卫·A·卡特 | 《纸上艺术馆》系列
这套书是美国著名立体书大师、大卫·A·卡特的代表作,也是立体书史上的殿堂级作品。该系列立体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赏玩,它的一幅幅书页,就是一座座纸上艺术馆,就是一扇扇通往现代艺术的大门。
这套经典书籍,本来是船长自己买来珍藏的,却不料被孩子逮个正着,没想到他也爱看的不得了。这套书籍不仅是提供三维的视觉想象力,同时还有声音的配合。让人佩服作者竟然能用纸张能玩儿出这么多的花样。比如《白色噪音》里面用不同质地的纸,相互摩擦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个元素贯穿整本书籍。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故事飞船APP,和孩子一起体验美妙的故事和画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