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地域性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南北地区温差大。在这种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人们的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各异。引起疾病的种类和症状亦不同。调养与治疗的手段应与之相应。《素问·五常政大论》从大范围对南。北方人的定义“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这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给人的体质与寿命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差异反应在体质与寿命上。可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即“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意思是阳热低处。万物生化往往早熟。而阴寒高处。万物生化往往晚熟。人亦同理。从生理机能方面分析。阳热低处。其人腠理不固。精气易于外泄;阴寒高处。其人腠理致密。精气不易外泄。呼应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春。夏天气由暖变热。肌肤腠理开泄。泄而不固易损阳。又因南方地区夏季较北方长。故在调养时要应用补阳之法;秋。冬之季天气由凉转寒。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阴阳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度。北方地区的人更要注意养精蓄锐。遵循古训。秋。冬养生要以“养收”为原则。着眼于“藏”字。
宋末元初人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日:“饮食生冷,北人土厚水深。禀气坚实。不损脾胃。久居南方者。宜忌之。南人土薄水浅。禀赋多虚。不宜脾胃。久居北方者。尤宜忌之。”又日:“西瓜甚解暑毒。北人禀厚食惯。南人禀薄。不宜。多食至于霍乱。冷病人终身不除。”
古人从地域。生活习惯说明“暑气多天。寒气多寿”。且强调“北方寒而其人寿。南方暑而其人夭”。又根据饮食习惯指出:“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方人皆多肥健。”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还有从口味的淡厚着眼。认为:“西北人食不耐咸。多寿;东南人食绝欲咸。少寿。”主张饮食宜淡不宜咸等。都是从地域。气候特点谈论养生的。
在饮食调摄方面。因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人迁移北方。北方人移居南方时。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迁徙时要选择南北温差不大的季节。如谷雨至芒种。或秋分至立冬。不论是对气候还是饮食习惯都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吕氏春秋》: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