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为何总有名人被曝吸毒?吸毒上瘾的真正原因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到街上随机采访群众,并只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为什么那么多人一旦碰了毒品就会上瘾?
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因为吸毒让他们觉得很兴奋、很舒服,尝试过了就戒不掉了,所以毒品是绝对不能碰的!
这是绝大部分人对吸毒成瘾的理解,是广大父母反复叮嘱孩子一定要远离毒品的大道理。
在以下的TED演讲中,演讲者Johann Hari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当他为了帮助家人戒毒,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请教研究成瘾的专业人士,去与曾经的毒瘾患者深入对话后,他发现了另一个颠覆大众观念的答案。
需要澄清的是,因演讲者Johann不是专业的成瘾性疾病临床诊疗或研究人员,他在演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发现和理念,但在关于一些成瘾的细节事实上,他说得并不准确。
Johann举了个例子,说如果他出了车祸,摔坏了髋关节,会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并因镇痛和治疗需求被注射大量高纯度的海洛因。
其实,在临床中医生为患者注射的并不是海洛因,而是吗啡。除了吗啡之外,临床上经常使用到的镇痛药还有杜冷丁、曲马多、泰勒宁等,但并不是海洛因。不过,这几类药物都属于阿片类药物,都具有成瘾性,如果成瘾后再停药,会有明显的躯体戒断反应,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事实上,有不少毒品或药物成瘾的患者一开始就是因为治病而接触到了这类镇痛药,后来因为未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或停药过程中戒断反应严重,不得不继续服用,逐渐发展为滥用,最终成瘾。
当然,这些患者之所以成瘾,往往也因为他们本来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接触成瘾物质是外因,他们的深层次心理问题是内因。
所以,到底该如何帮助毒瘾患者戒毒?如何缓解日益严重的毒品滥用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Johann在演讲最后得出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我们应该对毒品成瘾的患者展示关怀,因为上瘾的对立面不是让他们清醒,而是与他们建立联系。
确实,我治疗过很多滥用毒品成瘾的患者,他们在误入歧途之前其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就非常恶劣。而染上毒瘾后,他们的“三观”进一步扭曲,身边的亲友对他们更是不满,甚至觉得他们吸毒以后变得“六亲不认”。
Johann便认为,毒品成瘾患者之所以持续地滥用毒品,就是因为他们原本与外界的联系已出现了裂缝,只好通过毒品寻求慰藉。如果在他们滥用毒品之后,外界再不停地对其采取指责、孤立,予以施压,与他们断绝心灵上的“联系”,这只会让他们更加依赖毒品。
所以,Johann提出,如果想帮助他们从毒品中走出来,必须想办法恢复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比如向他们表达关爱,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让他们有一份充实的、有成就感的工作,有稳定的人际关系等等。
对于这个观点和建议,我认为在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Johann能意识到成瘾性疾病背后存在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将其简单归为道德缺失,并呼吁大家不要侮辱成瘾患者,这是非常难得的。
而且,他的建议其实相当于重建并加强成瘾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一个友善、有爱、支持性的康复环境,并引导患者寻找积极的人生意义,这都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的。
可是,根据我在成瘾性疾病临床诊疗长达16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实践,只给成瘾患者关爱、引导他们发现人生意义往往是不够的,这不能完全解决成瘾性疾病。
成瘾的核心在于心理渴求,俗称“心瘾”。比如,毒品成瘾患者在吸毒时反复体验兴奋、愉悦和放松,当他再次遇到与毒品相关的情景时,马上就会想起滥用毒品的感觉,产生吸毒冲动。这是一种病理性的条件反射,属于病理性记忆的一种。
所以,如果想帮助患者彻底戒毒,光靠“爱”是不行的,光治疗躯体依赖也是不行的,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打破这个条件反射,消除“心瘾”。
对付心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快速地消除躯体依赖,减轻患者戒断成瘾物质时的不适感。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正念治疗,专业的家庭治疗等,都可以逐步缓解患者对特定成瘾物质的“心瘾”。
以往,我们在临床上会先利用UROD(全麻下超快速脱瘾技术)快速为毒品患者摆脱躯体依赖,然后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消除患者对毒品的“心瘾”,重建健康的条件反射。
可是,后来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出院后虽然不吸毒了,但他们可能又会出现别的精神心理问题,如赌博成瘾、滥用处方药,或陷入抑郁症、焦虑症等。
再深入了解发现,其实这部分患者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虽然不吸毒了,但内心仍然自卑、压抑,人格有所偏离,缺乏人生目标和追求、甚至三观不正。而成瘾只是他们心理问题的表象。
所以,要帮助成瘾患者彻底康复,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必须实施系统化的治疗。不仅要修复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重建家庭关系,还要修复有所偏离的人格,重建积极的“三观”,引导他们找到可实现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可是,能够实现以上系统化干预的医疗机构可谓屈指可数,我们机构算是其中之一。而且,光靠医疗机构的干预还不行,还要患者自身的努力,其家人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以及社会制度上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理解。
这就是Johann所说的“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及个人层面”的支持。当然,我上面讲的其实还有医疗层面。
另外,借用这个机会,再次表达我对于传统精神医学界对成瘾性疾病的看法。在许多精神科大夫看来,成瘾尤其是毒品成瘾,就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需要终身服药。
但其实,现有的不少案例已经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运动、甚至通过相关手术,可以实现逆转,所以这个类比已不合时宜。而且,目前前沿研究发现,“心瘾”其实是一种病理性的条件反射,其根源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是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除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可以消除“心瘾”,而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希望广大患者、家属能够用理性、科学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
(陆林教授对消除病理性成瘾记忆的突破性发现,可回看:沉迷网游可能并发处方药滥用成瘾)
希望这个演讲能令读者们对毒品成瘾、甚至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本质上,这些疾病的心理根源都是一致的。如果身边有相关患者,可尝试换一种态度去对待他们,成为他们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他们最终摆脱成瘾,渡过磨难,晴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