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祭侄文稿》的真迹凌乱如麻?
为什么《祭侄文稿》的真迹凌乱如麻?
大唐盛世,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不停被歌颂和充满憧憬的朝代,物质开始丰富且经济开始繁荣,是中国从匮乏走向经济大国的最明显的转折点。但是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的轰然倒塌也是轰轰烈烈的。
大唐盛世有兴盛到衰败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带给人们无穷的苦难,这场政变不仅带给王朝毁灭性的灾难,也带给人民绵延不尽的苦痛和折磨。
对于人民的苦难和折磨,颜真卿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人民代表了。颜真卿的家族在这场政变中也避免不了人亡家不再如初的苦痛,并为此含泪写下《祭侄文稿》,为后世之人所缅怀。
颜真卿是谁?
颜真卿,能文能武,真的是一个才德兼备的厉害角色。我们之前的文章说过王羲之,陆机等好几个文化人,虽然他们的文学上的成就都很高,但他们和颜真卿一样也有一段为官生涯,不过大都中途失败然后就回家专心学习文化课程了,为官之道就此阔别。但是颜真卿不是,他的政治生涯可谓是文化人中人人倾羡的,虽然最后被奸人所杀,可留下了千古英名。
颜真卿
简单的说一下颜真卿的文化水平之高,颜真卿的书法被誉为王羲之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体”,有自己“颜体”留于后世,和柳公权的字合称为“颜筋柳骨”,也是后世改模的法书。
他的“颜体”和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成为“楷书四大家”。
但是今天我们主要说一下颜真卿的戎马生涯。
颜真卿的政治生涯
一、为官为民
颜真卿在抚州做刺史的时候,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读书但是多年参加科考二不得功名,所以家境也很清贫,他的妻子嫌弃杨志坚赚的钱太少了,于是想要离婚改嫁。杨志坚含泪写下一首诀别诗给妻子,妻子拿着诗去找县衙公证以便日后改嫁,结果颜真卿看了诀别诗以后,给杨志坚妻子二十大板,因为杨志坚的科考虽然一直没有一官半职但是才学还是很有名气的,他的妻子没有想要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嫌贫爱富,是为不义。打完二十大板后,任凭她去改嫁。
这件事情之后,老百姓都对颜真卿心服口服,抚州一带的妻子们再也不敢随便抛弃自己的丈夫了。
颜真卿的为人,仁义道德,刚正不阿。
二、戎马生涯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政变,颜真卿联系哥哥颜杲卿一起起兵反抗,附近十七个郡遥相呼应,推颜真卿为主将,合兵二十万,使得安禄山不敢轻易攻打潼关。为安史之乱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安史之乱中的李希烈欲自封为王,颜真卿被派去做使臣。结果李希烈看是颜真卿,知道他之前的功绩,现在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于是想方设法的羞辱和刁难。
李希烈
颜真卿被李希烈的手下持刀包围辱骂恐吓,后来又想要将其活埋,最后又企图活活烧死他,但是颜真卿面不改色甚至自己直奔火场而去,被李希烈的士兵拦下。
其实李希烈是希望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辅臣,所以想劝降颜真卿,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恐吓威胁威逼利诱等,希望能让颜真卿屈服,但是这些都失败了。
最后不得已,将颜真卿杀害,享年77岁。
颜真卿为什么要写《祭侄文稿》
这是一篇任何人也无法复制的作品,包括颜真卿自己。
《祭侄文稿》为唐颜真卿所书,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行草墨迹,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多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顾名思义,这是颜真卿祭奠自己侄子所写的文章,侄子就是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
上一段我们说颜真卿和各个颜杲卿一起起兵反抗安史之乱,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和胜利,但是在中途遇到大队敌人的袭击时,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并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尽管手里握有重兵但并不派兵去救援。
安史之乱
安禄山听说河北有变,派了史思明回兵常山。颜呆卿面对比自己多几倍的史思明军,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了三日,最后由于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自始至终陪着父亲勇敢作战,城破之日,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仍然顽强杀敌,直到被杀。颜季明被杀后只留下了头部,身躯不知到了什么地方。
颜氏家族在这一仗中损失惨重,死去的总共有三十多人。
颜杲卿被押解到洛阳,面对叛军首领,他仍然英勇不屈,先被折断一只脚,后来被凌迟处死,死状极为悲惨。颜真卿当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派颜呆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一带寻找颜季明、颜杲卿的遗骸,搜寻结果只得到颜季明的头部和颜呆卿的部分尸骨。当遗骸运回京师,颜真卿悲愤异常。多年来的颠沛,朝廷奸臣的专权,国家的忧患,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霎时积盈心胸,于是颜真卿写下了这篇闻名的祭侄文稿。
颜季明是颜氏家族里面很有作为的青年,年少时才华就开始显露,并且他的德行在他的同龄人当中是佼佼者。颜真卿和他关系很融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做官,为颜氏家族增光添彩,可想不到在战乱中身首异处,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颜季明
祭文开始书写的字,比较安稳、平稳,特别追忆侄子部分的字,看上去有一种美好的形象到了后面,悲痛之时,写不下去了,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到最后几个呜呼哀哉……”几乎写不下去,可见十分悲恸。此帖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而是一个草稿。
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着书法家情绪起伏,纯粹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扬,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作品。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这样就产生了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祭侄文稿》不仅具有书法上的美感,而且也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抒情散文,读起来令人感叹。
《祭侄文稿》
当我们现在面对这幅情感真挚、凝结着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不是在搞创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语倾诉,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颜真卿自已也永远不可复制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祭侄文稿》是一幅不遵循书法章法、在特殊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却成为杰出的书法名作,使人颇为思量。这与颜真卿的书艺积淀是分不开的,但与他写作时所处的悲愤状态也有莫大的关联。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与作者的情绪状态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它用量化来表达?看来也只能是个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