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名老中医的长寿秘诀,方式有差异,共同的核心是这一点
本 期 导 读
新年伊始,除了工作和生活,你是否对自己的健康也有了新的规划呢?
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医家中,有很多名医都很长寿,他们的有怎么样的生活方式?长寿之道是什么?难道是吃得好、睡得好、运动得好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位,看从他们中能学到哪些适合自己的长寿方式。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活到了102岁,王冰活到了94岁,宋代名医成无己93岁,钱乙80岁,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河间活到了80岁,明代养生学家冷谦传说竟然活到了150岁,清代医家薛雪89岁,赵学敏86岁,吴鞠通84岁等。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以上这些医家实属高寿之人。如果接下来讲解以上医家各自的长寿之道,相信一定会有一些较真儿的人不同意了,说他们是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乃至不同的空气质量等,不具有完全的可复制性。
既然如此,就给各位分享几位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当代医家。就以2017年为例,如果是百岁老人的话,那么应该生于1917年,所以就分享几位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知名中医的养生体会。
相信有很多人都认为长寿之道应该就是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饮食起居有规律,同时又要经常加强锻炼等,但看完本讲话题之后,相信一定会开启你有所不知的长寿之道。
▌干祖望
各位一定要记住这位伟大医家的名字,因为干老是中国中医耳鼻喉科学的鼻祖。干老1912年9月出生于中国江苏,2015年逝世,享年104岁。干老曾在总结自己的生活习惯时这样说:「说起饮食,我毫无规律;谈到起居,我每天早晨6:30起床,晚上11点入睡,从不午睡;我坚持上班,治病救人,坚持写作,教书育人。」
可见,干老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大家所臆断的长寿之道是有一定差距的。也许有人说,可能是干老的睡眠质量非常好,所以不用睡那么多,也可能是干老给自己调了什么助眠的方子。
那么究竟关于老先生是否服用了什么仙药,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
▌丁光迪
出生于1918年,享年85岁的名医丁光迪先生曾经给后人分享过一个自我助眠的方法。丁先生的原话说:「我自己也有失眠,大都在用脑过度或情绪波动时出现,一般用数息、气功入静的方法能见效。
如果在睡眠前见头面烘热,两脚发冷,是肾亏于下、虚阳上浮之象,睡眠一定不好。这时则在睡眠前用温水泡脚,浸泡约15分钟,抹干后‘作坎离交触法’,也就是按摩两脚心各一周天,也就是来回按摩左右足心各三百六十五次,两三天就能见效,一般不用服安眠药物。」
可见同样长寿的丁老先生并没有长期服用什么助眠药物。
▌刘渡舟
我们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据我所知,的确有很多的医家有坚持运动的习惯。但是生于1917年,享年84岁的北京名医刘渡舟先生则有「静坐得以长寿」的主张。
他的原话是:「儒、释、道三教皆有养生之法,而皆主张静坐。教人息心摒念,放下尘怀,从‘恬淡虚无’四字入手,少一点妄念,便多添一点正气,久而久之,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刘老的养生之道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多多运动。
也许同样会有较真儿的人说,那是不是因为刘老饮食很注意,不抽烟不喝酒呢?这里另外一个例子就出现了。
▌刘弼臣
生于1925年、享年83岁的中医儿科名医刘弼臣先生可谓是烟酒不忌。
刘老原话说:「我是烟也吸,酒也喝,但是从来不过分,掌握在合适的尺度内。我吸烟的历史很长,但一般都控制在每日三五支的范围内,所以虽然吸烟的历史长,却并没有对身体产生多大的危害。至于饮酒,我是每天必喝,而且只喝白酒,每天二三两,但从不喝醉。」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了呢?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平时所想象的生活方式并不太吻合,甚至还有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再比如很多人都认为睡觉可以养生,睡美人嘛!但是睡得少的医家中也有长寿的。
▌朱良春
但是出生于1917年,享年98岁的名医朱良春先生却持「少睡多用脑,健脑抗衰老」的观点。
朱老原话说:「长期以来我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睡得太多,人的精神就容易懒散。」
朱老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可延年。但我每天生活节奏比较紧凑,没有时间去练气功、打太极拳,但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
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到10分钟四肢活动的自由操,即左右摆动四肢,用手指梳头发,然后两手擦面部、耳朵,左右缓慢地转动头颈,这样能使我的头目清爽,两脚轻健,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等等。」
可见朱老的养生方法环保又不花钱!而且朱老也并没有提倡长期服用什么保健品。
▌班秀文
对于现在大家都非常追捧的保健品,生于1920年、享年95岁的广西名医班秀文先生直接坦言说:「我平时不服保健品,不迷信广告上的补药宣传。目前社会上各种渠道的补药宣传多数言过其实,补品用得得当,则对身体有益,相反,补得不当,人参燕窝也能杀人。」
讲到这儿,可能还有人会说,以上所谈到的各位医家,长寿的原因可能会和遗传因素有关系吧。我们不可否认遗传因素对生命极限的影响,但后天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江尔逊
生于1917年、享年82岁的四川名医江尔逊先生如是说:「我的家族没有长寿遗传的基因,唯有我的先师,终年86岁的陈鼎三先生的养生经验对我很有启发。
他的方法是,一生只潜心于治病活人,尘视名利,疏于家务,胸怀宽广,不参与社会事务,不为子女婚嫁、读书、工作操心。好读书,终身手不释卷,直至80多岁双目失明才放下书本。」
通过以上的分享,不难看出,各位医家的长寿之道各有特点,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甚至还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你有没有发现不同长寿医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他们都做到了神志淡泊、心胸豁达、乐于奉献,同时又注重修身养性。这也正照应了《黄帝内经》当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本讲话题想传递的是,倡导大家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因素,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去进行自我保健,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同时,当你在孜孜不倦地不断向外索求养生之道时,不妨转变一下思维,从外求转而注重内修。对你对我,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