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怎样做到卫夫人的“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称“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那么,书法创作怎样做到卫夫人的“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呢?

力在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有人为了体现书法创作中的“力”,死死捏住笔杆,恨不得把纸划破,即所谓“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这样做对吗?唐人卢肇早就说过“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苏东坡说“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书法中的“力”?所谓的“力”,不是蛮力,而是指各种线条按着不同字形组合起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张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前者与用笔有关,后者与结字有关;前者体现在线条的形质,后者体现在结构的变幻。这种“力”是以具象对抽象的审美表述。

怎样做到卫夫人的“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第一,“丹田发力”。古人强调“意在笔先”,“力”是配合“意”来使用的。文学创作中有“得意忘筌”之称,也就是说文学技巧是要为思想感情的表达服务,技巧熟练后自己地用技巧去表达思想感情,而不能主次颠倒。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一味想着怎样用力,肌肉不协调,下笔就会僵硬。待发力动作练习熟练之后,自然书写,用力的轻重疾徐才能更好地传达情思的涌动。书法家林散之说“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写字要在有力无力间”。学会发力,自然用笔,对于避免使用蛮力,保护身体健康,提高笔力都是有好处的。

《太极拳论》云:“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内家拳术讲究“用意不用力”,“运劲如抽丝”。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丹田内转为核心,旋腕转膀,“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书法创作,能清心静气,将周身之力从丹田发出,再通过腰际至脊背传导到臂、手、笔,作用在纸上,可以增进书法的神韵和气势。书法家沈尹默说:“打拳时要松肩垂肘,运笔时也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提笔过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接,运用起来,自然就不够灵活了。”

第二,学会借力。太极拳术讲究借力打力,书法家要想写字不累,同样也要学会借力。书法口诀中的“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口诀,简单来说都是借力的体现。

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缩锋”,都是反向逆顶借力结果,这样写比点画比较有力。“悬针竖”和“长撇”出锋前的“先粗后细”,也是先按再提“借力”的结果!

第三,留有余力。林清玄说:“武林人物不能把招数使老,招数一老就会破绽百出,命丧于敌人之手。”书法创作也是这样,要留有余力,笔画收尾时才会更好看。如果余力就尽就像唱歌破嗓子一样,既乏美感,又伤体力。写出来的字会显得浮飘,缺乏力量,难以收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这是学书法时应该非常注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