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讨论“蓝鲸游戏”这样的敏感话题?
深圳家长与学校群最近“严阵以待”,因为发生了几起学生自杀事件,又盛传“蓝鲸游戏”已经在中国蔓延开来,一时间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对家长来说,焦虑与恐慌永远比真相传播更快。
对孩子来说,好奇与兴奋比打骂和说教更吸引。
怎样才能让孩子远离这样的“死亡游戏”呢?与其跟孩子吧啦吧啦说教半天(内容无外乎什么不能鬼迷心窍、生命诚可贵、要好好学习,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功课上云云),不如开诚布公地跟孩子聊聊:
BOUT LIFE
聊天问题
“蓝鲸游戏”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有人要发明这种游戏?
它为什么能让人去死?
(详情请用必应搜索:团中央蓝鲸关键词检索共青团中央官网。别用百度浪费时间。)
简单说,它是由一个名叫Philipp Budeikin的俄罗斯少年,在2013年(当时他17岁)开始在网络上传播的死亡游戏。
Philipp Budeikin照片,目前已被捕
看着挺正常的帅小伙,为什么要发明这种游戏呢?
在他受审时这样描述那些受害者:
“他们不过是一些生物垃圾,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人在乎他们死了会有什么后果。我只是在替社会清除垃圾。”
游戏发明者Philipp Budeikin是心理系学生,深谙心理控制之道。
加入蓝鲸游戏者,需要提供自己的详细个人及家庭信息,女生还被要求裸照,以便在中途想退出时接受威胁。
国内游戏组织者甚至还会在言语及行动上胁迫参与者继续进行。
游戏任务内容:
2. 4:20起床,看恐怖电影;
3. 在胳膊上割出三道浅浅的伤口;
5. 如果你准备好成为一头鲸鱼,就在腿上用刀划几个口子;
8. 在VK时间线上写道 “我是一头鲸鱼”
11.在手上刻出一头鲸鱼;
12.13:看他们给你的恐怖电影,听他们给你的音乐;
19. 爬起重机;
26. 自己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它;
27. 凌晨四点二十起床去铁路;
28. 不跟任何人说话;
29.宣誓自己是一头鲸鱼;
之后的每一天都4:20起床,看恐怖电影,听恐怖音乐,每天进行自残并与鲸鱼说话。
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以看出,这些任务的重点在于通过生理上的睡眠剥夺、扰乱生理节律、迫使接触恐怖信息等方法,增加参与者的大脑及心血管的不稳定性,使其精神更加错乱,并逐渐对自残等行为麻木不仁。同时,向其灌输一些反社会的观荒谬念,如“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以s开头,包括sex, saturday ,suicide”等,攻破心理防线,最终在其心中植入一种视死亡为圣物的观念。
如上文所讲,参与者在参加游戏之前就已被告知最后的结果是死亡。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参与呢?
实际上,自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新鲜的念头。大多数人选择不去自杀,而选择自杀的那部分人,正是代表了参与蓝鲸游戏的这部分青年。他们大多数生活较为坎坷,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家庭背景或个人障碍,在学校里并不能真正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尊重,在社会上也处于一种亚边缘化的状态。浑浑噩噩的生活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更追求的是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一种与世界背离的快感。对他们来说,生命没有什么宝贵之处,他们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因此,他们的脆弱的精神防线在精心策划的蓝鲸任务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沦为了游戏设计者的傀儡。
————来自知乎
是的,参与游戏对象绝大部分都是teenage的青少年。
一位匿名成年人这样说:
也许有家长觉得我们家庭很幸福,没有这样的问题,但
你真的了解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吗?
青少年的生活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十几岁的孩子也不是没吃智慧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
我们先说说需要避免的方法:
1、不要“没收手机、电脑、PAD”,把孩子变成笼中鸟。上古时代,面对洪水一味用堵的“鲧”落得失败丧命的下场,而他的儿子禹用疏通的方式,反而取得成功。时代已经过去几千年,这才是真正应该流传发扬的“国学”精髓!
2、不要居高临下,一味说教。道理谁都懂,难的是怎么做。
这篇文字看到这里的你难道不是这么想的吗?
3、别以为你什么都懂,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其实在很多方面,信息爆炸时代的孩子,懂得比大人还多,只是他们没有表达的机会。
4、别用你那个时代的标准去套在孩子身上——“你们就是享福太多了,没有吃过苦!我们那个年代哪有你们这样幸福?!”
那是纯物质层面的比较好吗!
今天孩子每走一步几乎都要作出选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带给人的精神压力实际是无形的。巨大的变化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才是初现端倪,十几岁的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是无尽的未知与可能,他们可能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一代,这话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好啦,下面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讨论:
1、先听听孩子对这个游戏的了解程度(很可能给父母上一课);剩余部分可以由父母来补充。特别是游戏创作者背景以及创作动机这一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最讨厌被控制,当他们了解到别人的目的是控制自己时,就会本能抵触。
2、别急着说教,再问问孩子对这个游戏的看法(又是一个向孩子学习的好机会);过程中请不要打断,不要带着预设的批评立场去询问孩子,请给你十几岁的小孩以尊重,在心理上他们已经非常接近大人。
3、开诚布公地聊聊死亡。
所有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只是过程各不相同。为什么有人中途想要放弃生命?你希望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之后人又会去哪里?
4、最后,说说生命的意义。
请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尤其是接纳,哪怕他的情绪在你看来毫无道理的消极。
情绪不分对错,接纳会让坏心情得到纾解。
是的,考山题海当中,确实很难感受生活的乐趣,各种禁止当前(不许玩游戏、不许熬夜、不许上课走神、不许上学带手机……),最想的也许就是解脱。
但人不可能过一辈子考试当学生的生活,面对一个如此短暂的问题,而使用一个永远告别丰富多彩生命的“解脱手段”,真的值得吗?
跟孩子一起聊聊觉得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一起商量一个实现这个愿望的计划吧,有盼头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不是吗?
不要试图代替孩子去思考,不要站在孩子和他们的生活中间,而是随时在旁边准备给予支持和鼓励。学会不控制,学会放手,但不要让自己关注的目光远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需要的不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的嘲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的愤怒,而是“跟我说说看,你遇到什么麻烦了?”这样的关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