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36|理解会说话 2024-06-19 03:39:06 今天讲两句:“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话多不如话少,因为讲得多往往是错得多;讲话或者做事情,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耍小聪明。我们上一篇讲到“口德”的重要性,但很多人把所谓的口德理解为会说话,或者说话漂亮。其实有口德的人当然会说话,但说话漂亮的人不一定有口德,当然也不一定有德,例如唐朝历史上的李林甫。李林甫,小名“哥奴”,生性阴柔奸狡,时人称他是“口蜜腹剑”,又称“肉腰刀”,他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李林甫虽无学术,但他精通音律,并且能写得一手好字,画画也很好,关键是他为舅氏姜皎所爱。因为李林甫会说话,所以专权长达十九年。 开元二十三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皇帝何必与外人商议。”有一次,唐玄宗欲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谏道:“现在正是秋收季节,陛下西行可能会耽误农时,还是等到冬天再回京。”而李林甫则私下对玄宗道:“长安洛阳就好像陛下的东西二宫,您在两宫往来,还要选择时间吗?如果担心耽误秋收,免除沿途州县的租税就是了。”玄宗大悦,当日便命人安排回京事宜。 有一次,唐玄宗曾问李林甫:“严挺之在哪里就职,这个人还可以用吗?”严挺之当时已经被贬出朝廷,正在绛州担任刺史。李林甫担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召见其弟严损之说:“陛下非常敬重你大哥,何不让你大哥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他就可以回到朝廷了。”严挺之不知是计,按他的建议上书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对玄宗道:“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来又患风疾,应该给他一个闲散官职,让他安心养病。”玄宗嗟叹良久,将严挺之打发到洛阳担任太子詹事。李适之拜相后与李林甫争权,但因为他性格粗疏,所以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这回事。”某日上朝,李适之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道:“其实我一直知道华山出金矿,但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王气所在,不宜开凿,所以臣没有提及。”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非常恼火地说:“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不过会说话的李林甫,结局并不好。唐玄宗曾经和裴士淹聊天的时候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李林甫过世之后,尚未下葬就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几个儿子被除名流放岭南。唐玄宗后来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他口中的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历史上称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人,其实他是属于典型的“佞巧”。这类人很难得善终,就是因为太会说话了。其实所谓会说,关键就是说话不能偏离话语的本意,不能夸大或者缩小其意思,也就是实事求是,当然是否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呢?如果是依道而行,怎么说都没有问题。道是术的根本,无道之术才容易出问题,所以简单地说所谓会说话就是有口德。德是道之功,道是德之本,至于术,不过是德靠近道的方式罢了。 赞 (0) 相关推荐 激荡四百年:抵达洛阳北魏就此迁都,拓跋澄于烈相助拓跋宏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38篇 吊诡的是,拓跋宏一行从平城出发后,直到抵达洛阳,天气一直在下雨,随行人员疲惫不堪,拓跋宏却心中暗喜.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九月二十八,在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23章) 这日早朝,大明宫宣政殿内似乎格外肃静.李隆基刚一落座,就怒容满面道:"监察御史周子谅何在?" "臣在!"周子谅连忙出列. "周子谅,什么叫'首尾三麟六 ... 此物最相思(第77章) 第77章 太子忧心 宰相发力 当735年春天来临时,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已 ... 李林甫:人心不足蛇吞象,活活累死在朝堂政务上 李林甫,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 这三种人面善心毒,离得越远越好 古人云:"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的人,长得慈眉善目,却有一颗蛇蝎心:有的人,长得相貌平平,却有一副好心肠. "人不可貌相",在一张好看的皮囊之下 ... 激荡四百年:洛阳失守长安内乱巴人造反,刘曜逆境中奋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76篇 靳准之乱对前赵最大的打击不是削弱了国力和军力,而是动摇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接手前赵的刘曜一个头两个大.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二月,刚刚 ... 唐诗解读——李適之之《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注: 乐圣:指嗜酒者. 解读: 按照一般世俗意义的标准,李適之无疑是成功人士,因为他曾经在开元末年,官至宰相,并且为人疏直坦荡,时誉甚美.然而李適之 ... 此物最相思(第74章) 第74章 东巡洛阳 隐居终南 秋天本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但733年秋天,因关中久雨,长安发生了饥荒. 这日,望着紫宸殿外的倾盆大雨,李隆基剑眉紧皱,看向众人问道:"关中久雨,朕日日坐在宫 ... 用怎样的角度理解弟子规是合理的 您好,这次继续分享关于<弟子规>的内容.我看<弟子规>以来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弟子规>".我认为如果理解的角度不同 ... 《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第36集:–久病床前有孝子 养儿防老好传承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传承中华文化★净化社会心灵 德行天下爱满人间 我们共勉一起永远铭记: 我是善德使者 开启善德能量 用心感动生命 弘正道启善德做榜样 传承中华文化,净化社会心灵 用心将传统文化教育传 ... 焦爱民丨详说弟子规之十四: 谨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步行时要从从容容,站立时要端端正正.施礼作揖时,前身要弯下去,呈现深圆 ... 《弟子规》图文详解 全文注音 有声读诵 视频易解 梅语文教育/阅读/朗诵/写作 <弟子规>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 ... 楷书字帖《弟子规》 <楷书行书> 书法作品欣赏 微信号:shufaf 公众号:楷书行书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国学启蒙教育《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国学经典,受益匪浅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 【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前身“训蒙文” 点击绿色按钮⊙聆听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著<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训蒙文和<三字经>类似, ... 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很多人小时候都不喜欢上学,认为学校只会限制自己的行动,一点都不好玩.殊不知,相比于古人,我们现代人的读书环境已经好太多了. 古代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读书,因为,男孩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很多父母会选择让 ... 国学微语《弟子规》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国学微语 弟子规 原文 解释 戴帽子一定要端正,穿衣服纽扣一定要扣好,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这一段主要讲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中国古人的服饰除了注重遮体和美观外,还特别注重健康和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