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智囊严可求:料事如神却无法阻止主公基业旁落
初露头角
天复三年(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遭遇宁国军节度使田頵和润州团练使安仁义的叛乱,据信他的妻弟寿州团练使朱延寿也卷入其中。朱延寿作战勇猛,即使他还未起兵,杨行密对他的忌惮也胜过已经撕破脸的那两位。
部将徐温心知老板所虑,献上一计。
于是,杨行密的妻子朱夫人和仆人婢女们发现,杨行密看不见东西了,经常撞到东西。
不久,杨行密就对朱夫人说:我瞎了,不行了,孩子们年轻不成器,我思来想去,你那个弟弟也算孩子们的舅舅,与其便宜了外人,还不如……
朱延寿也曾得到一些线报,但他也不是三岁小孩,总归存着疑虑。直到姐姐都这么说了,他才安心上路。
于是,他就安心上路了,不久田、安二位也安心上路了。
有功不能不赏,杨行密提拔了徐温,也提拔了徐温背后那个真正出主意的人——严可求。
严可求祖上本是今陕西渭南人,多走几步就能得到京城户口。但他的父亲严实曾任江淮水陆转运判官,在淮南治所广陵(今扬州)安家,所以严可求只能在淮南出道了。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重,一次单独留下了严可求,说:我已命节度判官周隐写牒文召我的长子宣州观察使杨渥回来继位,为什么至今没有消息?
于是严可求和徐温结伴去找周隐,周隐不在家,但写好的牒文却留在了书案上。
原来,周隐觉得杨渥不适合继任,故意只把事情做了一半!
徐温和严可求便取了牒文,送给杨渥,杨渥回到广陵。儿子回来了,杨行密也可以瞑目了。
至于周隐,当然是被杨渥送去伺候先王了。
权臣智囊
然而,杨渥和左牙指挥使张颢和右牙指挥使徐温矛盾激化,终于被张、徐发动兵变架空。为免夜长梦多,杨渥不出意料地“暴病而亡”了。
原本张、徐商定的计划是平分淮南,对中原后梁称臣。但杀完人,张颢突然觉得淮南自己最大,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于是故意当着诸将大声说:少主死了,谁可以继任?
诸将知道他的意思,但不敢接话,也不敢反对。
眼看局面僵持,严可求对张颢说:非您主事不可啊。但洪州镇南军节度使刘威、歙州观察使陶雅、宣州宁国军节度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简都是先王旧将,都不好相处。而如果从杨家立一个年轻人,您辅佐,就名正言顺了。
趁众人还在思考的间隙,严可求小跑而出,回来的时候,手上已经多了一纸文书,他自称刚才是去找了杨渥的母亲史太夫人,得到了史太夫人的教令,并当众宣读。众将只能下跪听教。
而教令的内容是:请大家赶紧拥立杨渥的胞弟,也就是史太夫人的另一个儿子杨隆演继位。
连身经百战的副都统朱瑾都被严可求一介书生的勇气打动了,自愧不如,说要待严可求如兄长。
虽然挫败了张颢上位的图谋,但张颢仍然是淮南主政者。为了大权独揽,他想排挤徐温去做浙西观察使。
严可求去找徐温:不能赴任,赴任了,张颢就可以说杨渥是你杀的了。
道理大家都懂,可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怎么办呢?
严可求有办法,他去联络了节度副使李承嗣,只要让李承嗣相信徐温外放对自己不利就行了;然后,他拉上李承嗣和张颢一起去找徐温,自己带头批评徐温:身为托孤大臣,却想外放逃避责任!
徐温也配合演出: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我……留下吧!不走了!
事情结束了,张颢才回过神来:这俩唱双簧忽悠我呢!
武夫何必和秀才讲道理?张颢没想把严可求明正典刑了,只要肉体消灭,手段不重要。
严可求也知道刺客不是来听自己讲道理的,也懒得求饶,只是请求写封信给杨隆演这位名义上的老板道个别。
刺客感动了,拿了钱走了!
既然都闹到生命威胁了,严可求不能再等了,和徐温合谋,并推荐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一同参与,由钟泰章率三十名壮士拿下了张颢的人头。
这样,谋害杨渥的凶手就只剩张颢一人,而徐温则成了反正功臣和新的淮南摄政。他任严可求为扬州司马,管军事,对他说:“大事已定,我与公等克己行善政,让人们可以脱下衣服睡觉。”
严可求也因为办事有方,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主公姓杨还是姓徐并没那么重要。
胆识兼备
天祐六年(909年),名义臣服淮南的抚州刺史危全讽突然发难,勾结楚国,攻打洪州,刘威告急。
严可求对徐温说:派周本去吧。
周本是淮南名将,但之前打了败仗就罢工称病在家。严可求打算亲自把周本请出来,但周本不是很配合,严可求只能硬闯卧室。
周本开始倒苦水:我上次明明可以赢的,都怪副将掣肘!
严可求说:好的,这次您出征您说了算,不设副将了。
要求得到了满足,周本欣然受命,大获全胜,生擒危全讽,楚国也撤军,危机解除。
后来,为了自己掌权的需要,徐温迫使杨隆演称吴王,徐温自任镇海军节度使(也就是当初张颢本来想排挤他的职位浙西观察使),出镇润州(今镇江),后又调任昇州(今南京),实际上就是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改任养子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由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辅政,实际上就是监视杨隆演。又任严可求为淮南节度判官。
天祐十三年(916年),吴国宿卫将马谦、李球趁夜劫持杨隆演,想要攻打徐知训。徐知训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二代,没见过大场面,吓得想出逃。
严可求阻止了:您走了谁来主持大局?
有老子的智囊力挺,徐知训总算鼓足了勇气,但众人仍然害怕。
严可求也懒得和他们分析局势,顾自睡觉去了。众人一看,这位竟然还能睡得着,叛军果然不足为惧。
次早,朱瑾从润州率军来救驾了,马谦、李球光荣退场。
天祐十五年(918年),吴国出兵攻打虔州(今江西赣州)百胜军节度使谭全播。唐朝灭亡后,虔州一直在后梁和吴国之间首鼠两端,吴国早就想动手了,这个局,严可求布了七年:在新淦县设置制置使,派兵戍守,照常轮换,只是每次轮换的时候,都稍微多派一些人。虔州果然没有察觉。
要开战了,严可求又招募赣石水工打开赣江水路,以便吴军水军直抵虔州。此战虽然遭到了一些困难,但最终虔州还是被并入了吴国的版图。
然而,严可求的少主徐知训却没能活着看到这一天——他激怒了朱瑾,被朱瑾杀了。徐温赶紧和徐知诰赶到广陵掌控局势,镇压朱瑾,听说大将米志诚可能和朱瑾同谋,要杀米志诚。
严可求劝阻了。这倒不是他觉得米志诚冤枉,而是因为他有更好更安全的办法:他宣称吴军刚在袁州(今宜春)大败楚军,让将领们都来广陵向杨隆演道贺。
米志诚也来了,当然来了就不用走了。
痛失爱子的徐温想大开杀戒,但徐知诰和严可求告诉他徐知训平时行为乖张,如今被杀也一定程度是咎由自取,从而制止了一场潜在的杀戮。
权衡大势
由于其他亲生儿子们太年轻,徐温只能采取权宜之计,让徐知诰代替徐知训留京辅政。徐知诰行为谦恭,与徐知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得到了人心。
但严可求却不开心,他觉得徐温应该把权力交给亲生儿子。徐知诰知道了,就和管财政的骆知祥合谋,要把严可求外放去楚州(今淮安)当刺史,别整天在老爷子耳边胡乱嗡嗡。
接到任命,严可求没有立即赴任,而是去找了徐温,说:
以并州(今太原)为根据地的晋王李存勖有唐朝宗室身份,一心想复辟唐朝,一旦他当上皇帝,我们吴国作为唐朝的遗臣岂不是要向他称臣了?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局面,在下有一计,只要我们吴国也称帝,就不再是唐朝的臣子,自然就不必再听从唐朝的号令……
建立新政权,就有诸多手续要办,诸多礼仪规章要制定,这时候哪能少了严可求?
严可求没有为自己外放求一个字的情,却最终达到了效果。
严可求的机智打动了徐知诰,徐知诰意识到此人没那么容易除去,就改变了策略,变斗争为团结,和严可求结为儿女亲家,将女儿嫁给其子严续,不信严可求不想当驸马的爹。
天祐十六年(919年),杨隆演没有称帝,折中称吴国王,建立年号,也达到了和唐朝割裂的效果,用唐朝的制度取代了原本的藩镇制度,也设立三省六部,以徐温为大丞相,严可求为门下侍郎。
原本门下省的长官应该是侍中,但中唐以来,侍中早已成为了给节度使加衔的荣誉职位而很少实际任命了,这次杨隆演立国,也没有任命侍中,所以严可求就是事实上的门下省一把手。
武义二年(920年),始终未能摆脱徐氏操控的杨隆演郁闷早逝,徐温回朝议立新君。严可求说:杨家子弟都不成器,当初刘备托孤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嗣子不成器,作为辅政大臣的诸葛亮就可以……
徐温去和徐知诰商量,徐知诰说:严可求那么聪明的人说的不一定是真心话,只是揣摩父亲的用意吧。
徐温说:如果我想夺位,当初杀了张颢的时候就可以了,何必今日?于是假传杨隆演遗命,让杨隆演的异母弟杨溥监国、继位。
顺义元年(921年),杨溥拜严可求为右仆射,也就是事实上的尚书省长官。
顺义三年(923年),李存勖果然称帝建立后唐,史称庄宗,并发起了对后梁的决战,并派使者请求吴国协助。
徐温想派出一支舰队,但不是去帮后唐,而是坐观成败,谁赢帮谁。严可求阻止了:如果我们出兵了,到时候梁军求援,我们难道当面拒绝吗?
由此可见,虽然最初的淮南自称唐朝遗臣,号称要反梁复唐,但如今的吴梁关系已不像当时那么尖锐了,甚至可能还偷偷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显然徐温也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为唐朝报仇。
料事如神
同年,后唐向吴国和前蜀派出使者:我们已经消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了!
当时楚国、吴越、南汉、闽、荆南等国都重新尊奉后唐为中原正朔,只有吴国和前蜀还有自己的年号,没有自视为后唐臣子的意思。
徐温慌了:这怕是赤裸裸的威胁和追责吧?如果当初按我的安排,唐军获胜,我军就会帮助唐军,混个人情,现在处关系也方便,现在怎么办?
严可求笑着说:我听说唐主得到中原后,志气骄满,御下无法,不出数年,将有内变,我们只要卑辞厚礼,保境安民,等待内变发生就可以了,到时候他自顾不暇,还能灭我们?
当初吴国对后唐的外交礼节问题是严可求自己提出来的,如今严可求也就负责到底不甩锅。在严可求建议下,杨溥拒绝接受唐庄宗的诏书。
唐庄宗虽然自居光武再世,志得意满,但还没狂到失去理智,也没做好和吴国开撕的准备,知道吴国这是不愿意对自己称臣,就把给吴国的诏书改为“大唐皇帝致书于吴国主”的书信,而吴国则回信“大吴国主上大唐皇帝”,一来一去,显得两国平等,维持住了表面的和平。
吴国派司农卿卢苹出使后唐,严可求又给他开小灶,说唐庄宗会问你这些问题,你应该如何作答。结果和严可求预料的分毫不差,而卢苹回国后也报告说庄宗沉湎游猎,吝啬财物,拒绝良言进谏,民众怨恨。
至此,严可求的预言不是已经得到证实,就是在被证实的路上。顺义六年(926年),他被任为兼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后不久,就传来了庄宗死于兵变的消息,徐温对严可求自然也就越发器重了。
到这时候,严可求仍然没有被徐知诰收买,仍然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与徐知诰有过节的行军副使徐玠给徐温吹风:家业要传给亲儿子啊,亲儿子……
然而,徐温虽然终于拿定了主意让徐知诰把权力过渡给自己的亲子徐知询,并让徐知询拿着劝杨溥称帝的表文去广陵就地取代徐知诰,吓得徐知诰想辞职外放;但徐温自己却去世了,徐知询不顾任务折回奔丧,导致徐知诰就地转正成为了新的摄政。
后记
徐知询虽然继承了军权和徐家的大本营金陵府(即原先的昇州),但作为宰相的严可求只能留在广陵给徐知诰辅政,再也不可能帮他支招了。
徐知诰也终于可以得到来自严可求的回报了。他曾因为姑息将校导致他们打猎扰民,想惩治又怕打击了人才,只能找严可求问计。
严可求不费劲就想出了办法:发檄文到泰兴海盐诸县,宣布这些地方禁止养鹰。
不许养鹰还打什么猎?不出一月,效果立竿见影。
严可求未发迹时曾在阳邑做县吏,县令觉得他不一般,很是器重,并以儿子相托。如今严可求位极人臣了,县令的儿子就来找他。严可求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又给他很多财物以报答县令的知遇之恩,此后终身不与少爷相见。
大和二年(930年),严可求去世。据说是徐知诰的智囊宋齐丘心存嫉妒,拿了严可求的诗寻机陷害,导致严可求被装在竹笼里沉江,但这一出自《江表志》的阴谋论并不能服众。
虽然严可求不仅善于谋划而且有权略,可是有的人、有的事,他即使可以算到,也帮不到了。
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乾贞三年(929年),徐知询中计入朝,被解除了军权,徐氏子弟继承权力、改朝换代的希望彻底沦为了泡影。
作为一个谋臣,最大的无奈和悲哀大概莫过于明明早就看到了结局,却无力阻止,费尽心思用尽了手段,却还是只落得一场空吧。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