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古城的“门脸”
古城的“门脸”
作者:胡乔
沈阳古城城门外的两侧称为“门脸”,又称城墙外根(即今古城四面的顺城街、路)。
沈阳古城一隅
东门脸
东门脸的最南端,清代是礁砟市,于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瓜行。大东城门南是大东菜行,专门办理蔬菜批发业务及销售贵重的干鲜菜类。北是专卖风味食品的摊床,有碗坨、凉粉、果茶、杏仁茶、五花糕、抻面、龙须面、丝饼、肉丁包子等。小东城门北为东关菜市场,以零售为主,卖普通的菜类称小卖。路东,有鲜鱼行、肉市、鸡鸭市。
沈阳古城角楼狐仙庙
东南转角有大仙堂,俗称仙人洞。传说大仙堂下面有个深洞。老沈阳城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早菜行,晚胡同,不早不晚仙人洞。”描绘东门脸热闹非凡。早晨买菜的人熙熙攘攘,晚间胡同里乘凉的人说说笑笑,而不早不晚去大仙堂上供、烧香、求神的人络绎不绝。
西门脸
喧闹声接连不断的西门脸,有等长的三个部分。从城西北角,南至小西城门,是太清宫方丈葛月潭私立的免费国民学校小型铁工业、其他手艺作坊;从小西城门,南至大西城门,是“江湖杂巴地”;从大西城门,南至西南城角,是杂货摊床乞丐过夜的小店和炉灰山。城西南角西是工夫市。西门脸中段是最繁华的地方——“杂巴地”。南北长一华里左右,东西宽约百米。东侧,开设几家估衣铺、麻袋庄和较有名气的天足方、全盛兴、全盛福等鞋铺。西侧一排矮房有以馅饼和清炖牛肉出名的回民风味于家馆;以煮饺出名的回民马家馆和以薄饼熏肉绿豆粥出名的东海轩。于家馆房后是德泰轩茶馆,在室内墙上贴有红纸墨笔书写的“休谈国政”和“莫论人非”两张纸条。茶馆邀请李庆魁和卢醒生等著名评书演员轮流出演,终日茶客满座。此外,还有祖传中医眼科名手王回回开设的一家诊所。
中间则是江湖上的医、ト、星、相、风、马、燕、缺八大生意的集聚地。这里的“生意”和正经商业买卖不同,是江湖上带有骗取和巧夺的行当。逛“杂巴地”的人,终年十分拥挤,比庙会还热闹。
南门脸
沈阳六大家古玩商集聚于此,民间金石书画艺术名手也在这里出售金石艺术品及书画作品,还有多家小器具作坊。这些商品深受有识者喜爱,特别是外国人到沈阳,必前往观赏或购买。
南门脸的南面,有沈阳驰名的老妈店,这是些矮房小店,贫家妇女住在店里等待雇工者找佣工。
北门脸
北门脸,即现今的北顺城路。小北城门以东至城东北角是小商店、小摊床与许多家低级妓院的聚集地。小商品俱全,如袜子、衣扣、鞋带、针线。妓院都是四等的,又差又脏。小北城门以西至城西北角,是沈阳驰名的木行,出售成材。在五六家大木行中,王记木行生意最兴旺,其资本大,实力雄厚,售货面广,获利甚多。
民国12年(1923年),奉天市政公所发布公告:从大西城门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开辟电车路,路面宽八丈,两侧商铺、民宅等一律拆除,将原西门脸的热闹场,迁到太清宫至小西边门中间的路北,开辟“奉天第一商场”。伪满期间,因城建用地需要,先后将东、南、北三处“门脸”的商铺、住宅,有的迁走,有的改建,有的与同行业户合并。解放后,在街路门牌整顿时,将古城的东、西门脸改为东、西顺城街;南、北门脸改为南、北顺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