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牛粪到牛奶
有记者问王朔,针对他的那些负面书评他怎么看?
“书评就是作品阿的屎,——不看!”,王朔恶狠狠地说。
哈哈,京城顽主的风格,说话就是这么损。
他对书评的定义虽然不雅,但也算开辟了某种思路。可以说,——书评是读者在阅读(消化)作品后的代谢物。这样说大家应该就能接受了,包括书评作者。
政府媒体里会有“评论员”一职,主要是以官方的立场发声,以确力某种舆论导向。当然,所针对的也往往是时事政治、大事件。而从那样一个政治高度降落到文学作品这样一个接地气儿的位置上,评论也便自由了许多,个人了许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了许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绝对一致的评论倾向。像极了买家评价,有觉得好的,有觉得不好的。只要是真实评价,大都具有参考价值。而往往清一色的“好评”会让人怀疑是店家自己刷出来的。
最近在读一些文学作品,同时也会看些针相关书评,正负面的都有,也都是诚意笔墨。
我忽然觉得可以把王朔给的定义更换一下对象,——书评是书评者咀嚼作品后的代谢物。这样更准确。
因为在我眼里牛咀嚼青草,牛粪当然是代谢物,但同时牛奶更应该算是代谢物,而且是更有价值的代谢物。
把文学作品当作青草,那么牛粪就是青草中无甚营养甚至败絮的部分,而牛奶则是青草的优质精华。如果你不想亲自“啃草”(至少不想一上来就啃),那么浏览些书评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不定哪一口牛奶唤起了你亲自“啃草”的冲动,这奶的作用也就算到位了。
当然“牛粪”也不都是负面作用,记得少年时代我就是看了王朔作品的负面书评后才咬牙买了套《王朔文集》的(还是盗版的)。可见“牛粪”也蕴含着“能量”……
说实话,如果当时都一边倒的盛赞“王朔是新青年作家的代表,视角狂放,文笔不羁”,再来句“后生可畏”什么的,——我指定就不看了。这牛奶的味道不对口,可能也没啥兴致喝。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会有咀嚼方式不同、消化风格各异的很多种牛,于是吃着同样的草而最终代谢物却各有不同。
看着那么多款的牛粪、牛奶,你会束手无策。怎么办?——杂拌~~
都试一试通常会有惊喜!!比如这口奶浓稠些;而那口奶虽稍淡却还带着些许青草的芬芳;还有一口奶出现了一丝发酵的甘醇……
于是你会亲自去啃青草,并从中寻觅那些美妙的源头。
严格来讲,牛吃什么草往往也是有选择的,并非是草就吃。这本身就是最前端的筛选。你可以选择一头或几头您比较偏爱的“牛”,从它们的“奶”里去寻觅您可能喜欢的“草”。
随着时代的进步,评论已不再仅局限于诉诸文字,而是音频、视频多种媒体齐上阵,获取也更加方便、更加多元。于是好东西越来越难“藏”住了……
同时,一头好牛也往往不局限于只吃草(文学作品),也可能会尝一些盛开着的花朵(音乐作品),还可能会啃食一些果实(影视作品)……,它的食物范围越广就越容易培养出更高的品味。
从这个角度讲,我喜欢食物比较“杂”的牛。
说到底,这是在帮你把关、帮你筛选。
换作茶,您喜欢谁的把关、谁的筛选、谁的推荐呢?还是尚未找到您之于茶的那头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