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研习之用
前日北京一行,得遇兰昕、卓希两位茶人。在泡得他们日常的一款茶后,被问及:
“如果学习了这一套开汤理论技术,在冲泡上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呢?”
“……熟练掌握后,应该能泡得跟这回一样好喝。”
当时泡茶之中、闲谈之下,回答难免稍显随意,有欠严谨。今日借这篇文章争取给出一个更为充分的标准回答。
“学习开汤理论技术之后,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想必很多人在体验过“标准开汤”或萌生学习“标准开汤技术”之后,都会有类似的疑问。
学术点的回答就是:“标准开汤”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茶品当下的“标准汤感”,学习“标准开汤”也就是为了了解并掌握呈现“标准汤感”的能力。
可能这就连带出了下一个问题:
何为“标准汤感”呢?
通俗的讲,“标准汤感”就是该款茶品当下最好喝的汤感滋味。严谨的说,“标准汤感”就是茶汤在“标准浓度”下呈现出愉悦感、积极信息量最充分的汤感表现,其符合“汤感审美三原则”。
继续深入,那又何为“标准浓度”?“汤感审美三原则”又是什么呢?
“标准浓度”,即各种茶类开汤呈现时茶汤的最佳适口浓度,可被测量,但很难将测量实际应用于正常的开汤过程,故仍以味觉判读为主。
“汤感审美三原则”说起来简单,首先,完整一道茶的层次、起落、变化是否得以呈现;其次,一口茶汤滋味的起落变化是否得以呈现;最后,茶汤咽下口中可有茶韵萦绕。
问题回答到这儿,算是比较充分了。再就几个关键点稍作解释:
关于“标准汤感”。我们研究的结果是——给定茶款的当下最佳汤感表现往往是相对确定且唯一的,没有那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而不同茶款之间的汤感差异性也是明显存在的,或微妙,或显著,总之很少有两款茶的“标准汤感”完全一致。
这就意味着一款茶当下开汤,不存在有不同风格的最佳汤感。几种“风格”之下也一定有着各自的取舍,用“汤感审美三原则”评价,也绝对有高低之别。最佳的汤感表现只有一个,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呈现她。还是那个用烂了的比喻:宫保鸡丁只有一个标准口感,身为厨师你就是要做出这味道来。
但不可否认,确定一款茶的“标准汤感”,稳定呈现这个“标准汤感”,——难度系数少说也要9.8了。所以别幻想一款茶会有“千篇一律”的汤感呈现,就中国茶而言,那是很多人不敢奢望的技术高度。
关于“个性”。我要说明的是开汤是去呈现茶的最佳汤感表现,而它们往往蕴含于茶的天资、匠心之中,跟你的个性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反倒是每款茶都“呈现”出了你的个性,就好比厨子把所有菜品都炒出了一种味儿一样,——这是大忌!!
开汤茶师追求的至高境界是——无我。所以想泡出茶之真味来,那就先把个性放一边吧。况且,相对于茶的丰富多彩,你的个性其实也没那么大的品鉴价值,所以省省吧。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对之前的回答不甚满意。什么问题?
“这个茶被你泡得这么好喝,可我回去又泡不出这个味道,那我又何必花钱喝你泡的呢?”
此前的回答都太过罗嗦,今天我忽然想起了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到为什么要登山时,他回答:
“……因为,山就在那里!”
对,你喝与不喝,那美好的汤感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