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孩子散养鸡

可是,丹麦人这种普遍的专注和投入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没在这里上过学,不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不知道他们的学校里究竟是怎么培养的,身边也没有什么熟悉的人可以讨论。我只能就我在生活里的观察来试论一二。

在我看来,丹麦的孩子可真是散养长大的。有一次下雨天路过一家幼儿园,三个小朋友站在滑梯上面,冒着雨,挤挤擦擦、哼哼呀呀地在上面扭来扭去地唱歌。如果在中国,把孩子晾在雨里没人管,家长们早就把幼儿园掀翻了,可是在这里,孩子们就这么在雨里玩,一直也没看见老师出来过问。

丹麦的孩子自由度特别高,想干嘛就干嘛,家长老师一般不怎么干涉。周末去森林散步,经常看见才两三岁的孩子爬在高高的树枝上,我看着都害怕,可家长们一脸淡定地站在一旁,根本就不管不问。

上个月,学校附近的皇家鹿苑举行狩猎会,刚下过雨,气温只有7、8度,地上又湿又冷,很多小孩子就躺在地上,把自己埋在湿乎乎的落叶堆里。如果是中国家长,早就把孩子揪出来了,那么湿、那么冷,拉肚子怎么办?衣服脏了怎么办?可在这里,家长不仅不制止,还笑呵呵地帮着孩子埋。我估计,在丹麦,不会发生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被气到中风的情况吧?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没有失去过学习的热情。没有被逼着学过,没有被限制玩过,学习也好、玩耍也罢,都是生活里自自然然的事情,没有负担,也就不会厌烦,所以不管干什么都会充满热情地全情投入进去。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50多岁的教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充满了学习的热情。我认识的一位跨国公司的老总,每天的工作都按分钟排得满满的,但还是会每周安排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他感兴趣的中文。

反观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是在“学习是唯一正确”的高压下长大,一天10几个小时的极度压榨,使得大多数孩子一想到学习就觉得是苦差事,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的外甥明年参加高考,现在已经在盘算考完试要怎么扔书了。让他们在考上大学以后,还能对学习保持那种专注的热情,实在是太难了。

在自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另一个客观的好处是,想干的想试的,从小就干过试过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很早就知道,很早就习惯了独立自主做选择,成年后就不那么容易迷茫,选定一个方向,就会很投入地坚持下去。

而我们的孩子,高考前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一上大学,眼前突然打开一个新世界,这个也想试、那个也想干,都已经成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又如何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呢?

我一直觉得中国家长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是,小的时候,孩子必须要“听话”,可是一上大学,又被要求必须“懂事”、“独立自主”。试想,一个连高考志愿都是父母帮着填的人,怎么可能放了两个月暑假,一进大学就能独立自主了呢?这逻辑,和上学时父母老师告诉你不许谈恋爱,一毕业又催着你赶快结婚一样荒唐。

而且,现在就连大学也管理越来越严了。前些日子读到一个新华网新闻,说国内一些高校,为了防止学生喝酒出事,出台了严格的禁酒令,大学生不仅在校内不得饮酒,上学期间在校外饮酒也要受到处分。这让我感觉十分荒唐,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就算有些学生缺少自控能力,喝出了安全事故,那也是他自己的责任,为什么要一刀切,在所有的学生中禁酒呢?这究竟是学校管理上的“严格”,还是管理上的“懒惰”?这是大学还是幼儿园?

一面象圈养动物一样地圈养孩子,一面又抱怨这些孩子象巨婴,请问,社会、学校、家长,除了给孩子设定各种禁止令以外,给过他们任何锻炼、成长、成熟的机会吗?死命地抓住孩子手,还抱怨孩子不会走。我们都知道吃鸡要吃走地鸡,肉质鲜嫩营养好,可为什么养孩子就非要打破头地把他们塞进标准化的养鸡场呢?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涉及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伦理问题,我也回答不了。

丹麦导师的儿子今年满18岁,十月份刚刚举行了成人礼。我问教授,他是不是快要上大学了。

教授说,不知道,孩子还没有想好到底要不要上大学。

我说,那你希望他上大学吗?

教授说:我当然希望他上大学,但上学也好,工作也罢,一切全凭他自己做主。

在中国,有几个家长敢如此放手啊?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如下链接:

别人家的斜杠青年

丹麦求医记(上)——北欧好人多

丹麦求医记(中)——打不起的车

丹麦求医记(下)——真的免费吗?

集装箱里的联合国

我们最应该向北欧学点啥

孩子气

丹麦,秋天的童话

跳水的女孩

插座上的标签

疯狂的丹麦大学生

寻找丹麦的幸福密码

从一场会议说起

南特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