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秘籍,这一项功夫堪称高明!看看你会不会……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065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古时候,有个人,我们暂时把这个人称为某甲,他有事想请李大人帮忙,却苦于没有交情。
多方打听,他找到李大人的弟弟,正好是某甲挚友的同学。
于是,他就去向李大人的弟弟恳求,得到的答案是:“我不能答应你,因为我哥哥一向公私分明,而且他决定的事情,很不容易改变,什么人说都没有用。”
某甲依然一再道谢,离去之后,李大人的弟弟走访李大人,顺便说起某甲的事情。
李大人问:“是某甲拜托你来找我的吗?”他弟弟答道:“是的,但是我没有答应他,我告诉他你一向公私分明,而且决定的事,很少会改变。”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还要提起他的事?”“因为某甲的确有困难,我怕你本来是好意,结果变成坏意,所以才顺便提一提。”
于是,李大人把某甲的案子重新调出来。仔细看看,发现某甲的确备受委屈,最后决定把案子重新审理一遍。
中国人深明理想归理想,实际归实际,两者不可能没有差距,如何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最重要。
今天,我们借助这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人为人处世无比高明的平衡思考法。
掌握了这种方法,做事往远处着想,往大处着眼,在圆满中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更能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
1
某甲有事,按理应该直接去找李大人,而李大人按理也应该冷静地接受某甲的解说。
但是,实际上某甲可能见不到李大人,即使见面也可能很难沟通,沟通也未必就有效果。
我们中国人最明白,有“直接”,相对地便有“间接”。
某甲若是直接拜访李大人,由于关系不够、交情不深,可能弄巧成拙。
于是转一个角度,想到“间接”,终于间接又间接,找到李大人的弟弟。
兄弟,可能血浓于水,也可能反目成仇。
摸清楚“阳性反应”,确定兄弟友爱之后,这才登门拜访。由于“某甲挚友”的关系,不妨开门见山,有话直说。
李大人的弟弟毫不客气地回绝,这才看得出某甲的人品究竟如何。
某甲依然一再道谢,证明他请托归请托,并没有不顾一切猛施压力,也不致遭受拒绝便心生怨恨,是一个相当讲道理的人。
同时,李大人问起来的时候,他才能够理直气壮地告以“我没有答应他”,显得自己不但没有滥做人情,而且表示自己依“理”帮忙,却不是依“情”害公。
李大人听罢,继续追问“为什么还要提起他的事”,旨在证实弟弟确属合理的询问与关心。弟弟“顺便”提一提,主要是恐怕哥哥好意变坏意。
这是“家人与外人”之间的“平衡”。李大人再次调案,把某甲的事情做一番合理的调整,正是“情”与“理”的“平衡”。
中国人的平衡思考,实在不容易拿捏。要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
2
这里,某甲、李大人、李大人弟弟的每一言行,真是“差一点都不行”。
诸多变数之中,要求其平衡,当然大意不得。
李大人的弟弟如果满口答应,一则失去自己的立场,他凭什么拿哥哥的职权做自己的人情?
再则失去考验某甲为人的机会,因为一旦满口答应,某甲当然欢天喜地,如此便看不出他真实的人品。
万一李大人弟弟回绝之后,某甲无论如何苦缠不舍,或者翻脸生气,十分不高兴。李大人弟弟这才看清楚某甲的为人,从此拒绝到底,以后根本用不着再见面。
李大人的弟弟既然满口回绝,为什么还要“顺便”提起某甲的事呢?因为兄弟之间毕竟需要彼此关心,从旁问一问,若是某甲的陈情不合理,就用不着有任何变更,打从一开始便没有答应他。
如果某甲的陈情相当合理,也可以提醒哥哥,让他达成更为合适的定案,聊尽为人弟的一点心意。
帮某甲忙,是为了合理。至于某甲知道与否?会不会感激?根本用不着考虑,这才是做人的正道。
后面的结果呢?
某甲发现自己的案情审理有所变化,自然联想到李大人的弟弟。

中国人的平衡思考,使某甲主动前来感谢李大人的弟弟:“承蒙协助,十分感激!”
李大人的弟弟回答:“我没有帮什么忙,是我哥哥自己发现真相,自动改变的。”
看似绕来绕去,效率不高,其实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都解决好了。
更重要的是,平衡思考,把中国人的和谐人际关系,也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个人的立场,每一个人的面子,在这个过程中,都面面顾及。
3
再比如,中国人的喝酒猜拳规则。我们通过一段对话,来体会其中平衡思考法的使用及好处。
西方人对中国人喝酒猜拳比较好奇:“请问,中国人猜酒拳,到底是想赢呢,还是想输?”
中国人会回答:“当然想赢!”
“既然希望赢拳,为什么赢拳的人不能喝酒,反而让猜输的人喝呢?”
“不但让输拳的人喝酒,而且喝酒的人,还不能高高兴兴一口气喝下去。他必须装模作样,装成很难喝,很不愿意喝的样子,这样三番五次之后,勉强喝下去。”
“为什么呢?”
“因为他如果很高兴、很迅速地喝下去,赢拳的人,就会觉得吃亏上当了,心里就不舒服。”
“哦,我明白了,一方赢拳,一方赢酒,只是让赢酒的人稍微露出一些痛苦的样子,赢拳的人就心满意足了。”
西方人脑筋一转,弄清楚兼顾双方的好处,也明白平衡的感觉,才知道原来如此。
“假若我们修改游戏规则,让赢拳的人同时赢酒,结果连续输拳又输酒的人,必然一肚子火气,气极了可能会掀桌子、摔酒杯,甚至骂人、揍人,那就会闹得彼此不愉快。”
“好,好,就算兼顾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有一点怀疑,假如赢拳的人一路赢下去,岂非整个晚上都没有机会喝酒了?”
“这个你放心。连续赢拳的人,随时想喝酒,只要说一句:'来,我陪你喝一杯。’不但马上有酒喝,而且显得够义气。”
西方人不说话了,看中国人神神秘秘,明白原来都是平衡思考在运转,难怪一会儿转东,一会儿又转西,老是绕来绕去。

似乎没有明确目标,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结果却恰到好处,皆大欢喜。
4
很多人说,中国人这是和稀泥,其实这源于中国人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本来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因而,当我们辨别善恶的时候,不免也产生“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的念头,以致容易产生中国人“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误解。
可是,种花的人常常拔除花盆中的杂草,而培植草皮的人,却把草皮中的花除掉。
花和草本来不分好坏、善恶,花间之草必须拔除,草皮中的花也必须要除掉。
标准何在?不过是平衡的需要。
假如你去出席会议,主办方的领导来到现场,你是起立还是不起立?起立,好像是在向主办单位低头,不起立,又似乎过分而显得没有礼貌。
于是起立的人照常起立,双手抱在胸前,象征“礼貌与无礼”之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国人的“兼顾”作风。
庄子《庚桑楚》说得十分清楚:
在街上踩了别人的脚,会郑重地向他说对不起,表示自己的歉意。兄长踩了弟弟的脚,会摸摸它,表示怜惜抚慰。父母至亲踩了子女的脚,只需看一看它,无须谢过。
庄子指出中国人“至礼没有人我之分,至义没有物我之分,至知不用谋略,而至仁则不表露爱迹,至信也不以金钱做质证”,事实上也正是平衡思考的表现。
可以说,自古至今,中国人为人处世,处处充满平衡思考法的智慧。
善用平衡思考法,看要周到、想要周密、准备要周详,才能一点都没有疏漏。
最终的结果是,恰到好处,皆大欢喜,在圆满中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人非常高明的智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好书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