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一、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学院”,明确了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引下,各省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系列政策,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8月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号),要求深化全日制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园区联合,出台支持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措施,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办学机构。调查显示,广东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已经投入运行,通过产业学院把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在一起,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育人。从功能定位上看,产业学院具有服务区域产业,汇聚各方资源,促进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价值。广东高职院校在政府的主导下,借助地域优势,对接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大型企业等共建产业学院,兼顾学校、企业、学生、教师以及企业投资方、家长、政府、行业等各方利益,开展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教育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客体、教育治理过程、教育治理方式、教育治理制度等要素构建的完整系统,教育治理能力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政府、学校、社团、公民、中介和民间组织)依照法律,运用制度管理教育各方面事务的能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我国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的进程。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指出进一步下放学校招生、专业建设、教学组织、人员聘用、科技服务、办学经费、国际化交流7方面权利给高校,以进一步激发高等院校办学活力。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明确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各级各类组织按照中央部署勇于探索、积极落实。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型办学基层组织的产业学院,承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任,急需开展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激发政校行企及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2018年,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文件,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有高等职业院校88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有71所,占81%,其分布与广东经济产业集群高度聚集相一致,仅广州地区就有46 所,占52%。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截至目前,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英国“产业大学”建设模式,全省建成切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的产业学院200余所,覆盖20多个产业领域。但是,产业学院的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其常规管理亟待规范,而这一领域基于理论层面开展的研究较多,缺乏针对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成功案例的提炼。有学者指出:产业学院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为旨归,产业学院的运营契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企业参与治理的诉求,体现民主治理的特点,在产业学院发展中因为企业逐利性价值取向和院校教育公益性价值取向的矛盾会始终存在,最终将演变为产业学院设计治理模式的两难。这已成为困扰产业学院发展、影响其合作办学效益的重大阻力。
产业学院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只有完善与提升产业学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创新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才能实现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四实”治理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职责定位更多地表现出社会对各主体的治理期待,只有明确各主体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治理主体的关系,保障多元治理体制发挥出更大作用。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和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印发《“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方案(2018-2020年)》,在广州开发区率先共建全国首个产教融合示范区——“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其强调“将建设产业学院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2018年由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市开发区政府共同组织遴选,对接开发区产业链需求首批组建了7个产业学院,到2020年把‘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基本建成国家一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以及生物技术、5G 和移动互联、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项目,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方式,由开发区政府、产业园区管委会、支柱行业企业和市属高职院校共建“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产业学院”,从2018年仅有11个专业 700余名学生起步,到2020年将有24个专业2700余名学生进驻。学校产业学院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产教融合问题为导向、理事会治理章程为依据、运行制度为关键、建设方案为基本的治理模式,构建了通过做实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夯实治理结构、抓实治理机制和落实治理能力的“四实”治理体系的目标,见图1。
(一)以问题为导向创建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做实产业学院治理体系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和以产业为纽带以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建立产业学院已成为四川、广东等地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举措。广东省产业学院建设领先,呈现起步早、覆盖广、总量大的发展趋势,本科院校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为代表,以解决学校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问题为导向,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引企入校建设技术研发型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以解决学校精准培养产业一线急需人才问题为导向,对接龙头企业、产业小镇,在产业园区遴选标杆企业建设生产型产业学院,使产业学院成为增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推动二者紧密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国已形成自身的特色品牌。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灯饰设计与工艺专业与古镇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兴办古镇灯饰学院,依托服装设计专业与沙溪镇政府及行业合作兴办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等多所产业学院,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治理,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资源,落实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四链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精准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建设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由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管委会、支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产业(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从建设到运行有利于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实践育人长处、激发企业能工巧匠内在动力、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制度的保障体系,形成企业积极、院长负责、专家治学、多元评价的适宜产教融合的治理环境与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学院健康发展。
(二)以章程为根本共建多元治理基层组织,夯实产业学院治理结构
2018年,教育部专门发文明确把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作为体现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突出对内部治理结构的系统规范,为依法办学与自主管理提供全面依据。产业学院的建设是职业院校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联合企业“融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产业学院的建设对接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代表等方面人员共同组成理事会,以理事会章程为根本,明确政校行企各主体方的“责、权、利”,构建“资源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多元主体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权力分配机制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政府协作,组织市属公办高校主动融入产业园区,按照专业群对接开发区产业园区支柱产业链,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区块链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动漫与游戏产业学院等7所产业学院。2018 年动漫与游戏产业学院率先联合利益各方构建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产业学院理事会为产业学院的决策管理机构,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全权负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对理事会负责。
良好的机构设置体系是产业学院生产和发展的必要保障。产业学院治理组织依据章程设置四类院长岗位、三个教学与生产工作组、四种实训与服务基地,实施独立的人、财、物管理。四类院长岗负责协同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各方资源,组织三个教学与生产工作组和四种实训与服务基地落实理事会制定的发展规划,开展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保障产业学院高效运行。教产组、学工组、综合组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教学运行及生产组织实训、学生管理工作、综合协调与管理工作等事项;工作室、创业基地、活动中心、研发车间四种实训与服务基地分别负责大学生实训与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与运行、校企优秀文化的融合与活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等管理工作,见图 2。
(三)以制度为关键组建学生中心运行体系,抓实产业学院治理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由人本主义者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融入产业园区建设的产业学院注重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学生个体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业学院运作模式让企业人员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直接实施专业建设和学校教育从计划、招生、培养到考核的全过程,通过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以产业学院章程为根本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落实产业学院治理机制,保证产业学院的健康运行。广东轻工职业学院立足轻工行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先后成立化妆品学院、雷诺钟表学院、白天鹅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实施人财事权下放,推动产业学院形成校企责权利的统一治理机制。
产业学院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需要参与各利益相关者突出“学生中心”理念,协同构建产业学院“五创”建设长效运行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度,见图3。一是创建产业学院教学与生产相协同、学生与员工相统一、基地与车间相一致、教师与工程师相补充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运行管理制度,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创办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的产教融合论坛管理制度,引导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积极参与教材教法研究;三是创设产业学院建设专项研究课题的管理制度,积极促进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开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建设;四是创立校企各方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果、绩效、评价等组合式激励制度,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环境;五是创新产业学院临时党支部,制定学生思想工作相关制度,构建学校教育大思政平台,落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系党总支与合作公司党支部深度联合,在校企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学徒的党建工作为切入点,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方案、联合开展组织学习、创新党建项目、共建教育资源等,探索校企协同开展组织活动的新模式。
(四)以方案为基本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落实产业学院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的构建落脚点在于提升治理能力、深化产教融合,落实人才培养、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难题。治理能力内容涉及基层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2019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融入开发区建设的科学城产业学院,在所有遴选进入的专业中开展“两对接两访问三落实”建设方案与实施教育教学创新“两制三育人一体系”改革方案,校企合作完成85个课程及专业标准,建成两个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校学生数由2018年的11个专业700名学生,到2019年的24个专业1200名学生,再到2020年的24个专业2700名学生,体现了产业学院治理能力适合产教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两对接两访问三落实”建设方案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课程对接企业生产岗位标准、专业对接行业标准的“两对接”,要求各专业积极访问区域龙头企业和杰出校友的“两访问”,进而将优质企业、先进技术项目、岗位技术能手落实在人才培养中的“三落实”,从而保障产业学院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产业“订制”要求。“两制三育人一体系”改革方案则能保障产业学院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全面提高产教融合成效。即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利于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的现代学徒制及利于发挥产学一体的学分制的“两制”改革,落实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三育人”成效提升,形成理事会中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学院治理能力。
(文章选自《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