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医配备机制呵护师生健康

罗树庚

近日,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委员提案中指出,教育部将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解决中小学专业校医配备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中小学生近视、“小胖墩”现象,以及校园里时有发生的学生心脏猝死等。政协委员关心中小学师生身心健康,教育部积极回应,不断推动学校加强卫生工作,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其中,配齐配强校医,是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相关要求极其重要的一项。

教育部给出的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配备率为77.0%,配备合格率仅为29.9%。之所以如此,一是缺编。结构性缺编在中小学相当常见,各地各校一般会把有限的编制用于一线教师,校医配备相对没有那么重视。二是缺人。正规医科高等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首选是医院等单位,极少会选择到中小学做校医。三是缺机制。在中小学工作的校医,没有像一线教师那样的职称晋升通道,没有为他们专门设立特殊的职称晋升体系,因此严重影响了校医岗位的吸引力。四是理念认识不足。对中小学教师,学校和社会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教学能力,极少关注并开展教师卫生健康专项能力、急救处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配齐配强校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似乎任重道远。而破解这个矛盾,一方面要加强健康通识培训。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人工呼吸、溺水救护、伤口包扎等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和医护常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卫生健康技能和有关知识作为中小学教师学分培训的内容,聘请医护人员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相关培训。教师五年一轮的学分培训,也要把这一板块内容作为必修的学分,让教师努力成为自己和学生的健康医生。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校园卫生室建设。目前,在缺编、缺人等困境暂时还无法较快解决的情况下,要加大资金投入,把校园卫生室、医务室配备好,把必要的相关设施、设备配备到位。比如,AED除颤仪是中小学生和教师发生心肌梗死、等待救护车到来前,最为重要的一项救助仪器。但是,中小学一般极少配备这项仪器,设施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解决中小学专业校医配备问题,也是当前解决有关困境的有效举措。因为缺编,个别地区、学校连保障正常教学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要配齐配强校医,实在是勉为其难。转变思路,创新学校治理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办法,加强与社区卫生院、地方医疗机构合作等途径解决中小学专业校医配备问题,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途径。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学校可更好地为学生进行视力健康筛查与近视预防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自护自救培训。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要求,要按学生人数六百比一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有关条例。既然是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就应该严格执行。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通过增补编制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面临的困境,不能任由缺编、缺人问题影响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师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健康第一、生命至上是基础与保障,与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安全是中小学所有工作的基础,完善校医配备机制,呵护师生身心健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根本上尽快加以解决。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