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庄窠》:乡土变迁与精神乡愁的抒情表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4-23 09:52
X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

  “抒情”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学家陈世骧先生曾指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作家的情感投射在笔下的人、事、物上面,读者通过阅读作品,看到作家描写的一切,也看到作家的内心,这就是“有情的文学”。

  甘肃作家张存学的小说《白色庄窠》也是一部“有情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真挚细腻,呼之欲出,感人至深。《白色庄窠》讲述了甘南藏族地区一个家庭的变迁过程,既是一部家族变迁史,也是一部民族地区乡土社会的现代变迁史。小说中的周王氏姥姥作为家庭的长者,一手创建了白色庄窠,却不得不看着它日渐衰败,子女们一个个离家而去。在社会变革面前,藏文化与汉文化虽有摩擦却日渐趋同,藏族血统的周王氏姥姥最终无力对抗以加告街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作为传统、纯洁象征的白色庄窠,也无力对抗喧嚣、繁华的侵袭。家园陷落,白色庄窠的后人们只好选择逃离,在漂泊动荡中追怀故乡。

  像这样以家族变迁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似乎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性”特征,但是如果深入小说的内部肌理,仔细分析其内容就会发现,《白色庄窠》其实更注重抒发“故乡异化”带给人们的内在心灵感受,抒情的分量要大于写实的分量。

  从写实性上考量,小说中虽然一再强调家族的“厄运”、白色庄窠的败落,却没有通过强劲有力、极具戏剧冲突的事件去表现白色庄窠衰败的详细过程。小说中写到的比较具体完整的事件,是阿姐周雪芹与李尕让的不幸婚姻。李尕让屡屡纠缠周雪芹,被卡尔罗刺伤,李家以此为要挟,强迫周雪芹嫁给李尕让。为了挽救卡尔罗免受牢狱之灾,周雪芹只好跟恋人肖连分手,嫁给了李尕让。婚后生活的不和使得周雪芹又开始与肖连来往,引发李尕让和肖连的暴力冲突,在争斗中肖连错手杀死了李尕让,自己也因伤口感染而死。小说重点描写的这个事件并不是现代化变迁中传统家族衰落的有力佐证,因为类似的事件可以发生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白色庄窠的衰落固然有外界现实冲击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由于后人们的离开造成的。从世俗的角度看,白色庄窠的后人们是在走“上坡路”,是成功的。“我”考上了大学,卡尔罗上了中专,卢雅学业出众,选择留学国外并定居美国……除了表姐周雪芹被迫嫁给李尕让并由此带来一些悲剧性事件之外,白色庄窠并没有受到太多来自外界的欺凌,而且在表姐周雪芹的不幸婚姻中,李五十三、李尕让父子虽是悲剧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悲剧的承担者。因此,《白色庄窠》中所抒写的悲愁不仅来自外部事件,而且来自人物的内心,来自内在心灵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来自灵魂深处对善恶是非的执着。

  困扰白色庄窠成员的,不仅是外在“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更是内在“形而上”的精神问题。周王氏姥姥和周特舅舅先后走上自我忏悔、自我放逐的道路,卡尔罗选择远遁青海,“我”客居兰州,父亲更是在迷茫中死去。所有的悲怆,都是灵魂的悲怆;所有的哀愁,都是内心的哀愁。而这些悲怆和哀愁,正体现出人性的高贵——不愿意在屈辱中与现实苟合的高贵。

  可以说,《白色庄窠》是一部关于“疼痛”的书,抒发的是精神上的“乡愁”。尽管在身体上,后辈们可以回到地理意义上的白色庄窠,但在内心深处,作为灵魂安放之地的故乡却再也回不去了,他们始终摆脱不了远离故土的“无根之痛”。书中抒情主人公“我”游荡、漂泊的意识和迫切逃离故乡的想法,与《古诗十九首》名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中多次写到人物的沉默,例如阿姐周雪芹的沉默,阿哥卡尔罗的沉默。沉默也是抒情的一种方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样的抒情不是也让无数读者唏嘘不已吗?

  《白色庄窠》的内在抒情特质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相契合,但抒情方式却是现代的。宽泛地讲,现代人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乡愁”,在工业和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分崩离析,使现代人产生强烈的离散之感。离散是主体认同的焦虑所致,从而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离散也是现代人内在心灵的“漂泊意象”,刻印成精神创伤的印记。小说中描写的动荡、游移、不确定状态,颇具现代意识,恰好与哲学意义上的“乡愁”“现代性的创伤”构成呼应。从小说的一些抒情话语中,如“往事蜂拥成为此在的场景”“逃离本身成为一种状态,我在此状态中被悬置”,也可窥见存在主义的影响痕迹。

  总的说来,《白色庄窠》有一种洁白素净的气质,干净、含蓄、节制、内敛,且语言有密度,信息量大,是一部经得起咀嚼的小说。小说娓娓道来,絮絮而谈,任情率性,繁辞絮语之中,自有真意。全书弥漫着一种惆怅、伤感的情绪,感情的抒发又适可而止,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白色庄窠》是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是“有情文学”的现代延续。(周仲谋)

[ 责编:刘冰雅 ]
(0)

相关推荐

  • 一篇抒情

    这是大女青2019年第92(#365)篇原创 ------------------ 楚: 以下是一篇抒情. 如果你没时间没心情,直接滑到最后看结语. ⊙⊙⊙ 我认为,四季不是从春天开始的.它从冬天开始 ...

  • 郭进拴丨周瑄璞和她的作品

    周瑄璞和她的作品 作者/郭进拴 周瑄璞,1970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现居西安,中国文坛新晋实力派作家.作品曾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曾获中国女性文学奖.柳青文学奖. 周 ...

  • 【灵璧札记】灵璧人这部巨作面世之后……

    民俗和历史变迁的融和 --读周恒长篇小说<喇叭> 文/程大康 现在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关注语言艺术和民族艺术的人更少.作为文学爱好者,为了能更深的了解民俗文化,最近,我阅读了周恒老师写 ...

  • 译研人物|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赵兰振访谈录

    编者按 2017年3月29日,"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将在北京举办.为了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了解与会嘉宾,中国文化译研网特此对参会的作家和机构代表进行了专访.此篇文章为 ...

  • 读《乡愁里的福州》:探寻闽都文化意蕴

    作者:张翼 作家孟丰敏近期的作品努力探寻闽都文化意蕴,所著<乡愁里的福州>是一部讲述福州历史故事的集子.她的创作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集中讲述宋元以来福州的历史变迁.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

  • 乡土、乡情、乡愁:想念老家的羊肉汤

    在我的老家鲁南地区,如果你请人吃饭或者被请做客,餐桌上一盘让人垂涎的辣子鸡和一盆汤浓味鲜的羊肉汤是必上的.我们这些在外地呆久了的人,时不时会想起家乡,那山.那水.那老屋.那亲人,都会让人心头一热.但有 ...

  • 齊齋微书话|文史资料——乡土文献的精神载体

           这是由岐山县政协编辑出版的一套地方文史资料,对,没错,就是那个凤鸣岐山的岐山!岐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是先周的周原,是周初第一次分封之后周公的封邑,是<诗经>十五国风中第1部分 ...

  • 【诗艺国际】庄学兵 | 一声吆喝留住“乡愁”!

    ▼ 一声吆喝留住"乡愁"! 作者/庄学兵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庄学兵,男,1961年生,1980年入伍,1983年退伍回乡.30多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

  • 人文摄影师姜利根:留下心中旧梦,记录乡土变迁

    2019-03-01 02:27:23 来源:衢州晚报 浏览量:18897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罗东哲 通讯员 周耕 人物简介: 姜利根:就职于江山市市场监管局,2008年9月开始摄影创作,并从一个摄影 ...

  • 老家的庄窠

    那一个个黄土筑成的土围子,村里人叫"庄廓".据说,正确的写法是"庄窠". 在陇中乡村,再穷的人家,也有一个庄窠.儿子娶了媳妇,要分家了,就用黄土筑起一座四方四正 ...

  • 圩里街市:地方变迁总牵动乡愁

      她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上了一个小坡,觉得力不从心,气喘吁吁的下来时发现轮胎早已没气.她懊恼的停下车,推着车去往目的地.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集市,集市附近有修车的店铺.她原本只 ...

  • 庄毓聪 | 中国画写意精神探究

    中国画写意精神探究 文/庄毓聪 "意"是中国画乃至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涵画者心性修养与人文价值.意的释放即为"写",通过"写"诞生意境深 ...

  • 留住乡愁的记忆 ——薛河源头的变迁

    人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大河流域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枣庄市山亭区与滕州市羊庄镇连接地,有一条枣庄境内最大的清水河--薛河.它诞生于史前太古时期造山运动,流淌万年,生生不息,哺育了两岸生灵,孕育 ...

  • 央视大邱庄变迁记

    央视大邱庄变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