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我的读书故事
锦绣山庄之夜
撰文:刘 萍
锦绣山庄,地处济南南部山区度假村式的酒店建筑群。近几年山东省直文化系统人才招聘考试专家命题组就设在这里。
参加每年的招聘考试命题工作,我总要带上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命题工作的闲暇中,清风洗尘,卷溢墨香。
在锦绣山庄封闭了五天,上交了手机,撤掉了座机,远离了网络,暂别了繁杂,体味了静默。
没有了手机短信与电子邮件的纷扰,没有了随时响起的铃声的聒噪;也舍弃了热闹的网络游戏和惹人守望的QQ群。心情便迎来久违的轻松与惬意---白天有了更清醒的思路设计试题,夜晚有了更安静的环境阅读良卷,思考事理。
这次带的书籍中就有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初读《艺术论》是在山艺上学的时候,粗览片页,浅解断章。毕业来省歌后,我始终将这部讲授艺术原理的理论书籍看作是从艺道路上的助推器和业务释疑的工具箱。每次参加命题工作,它也将会在设计试卷时启发不同的思路。
命题的过程,是检索自我并审核他人的过程。考别人,先考自己。一次次地调阅自己全部艺术经历的“卷宗”,以期获得能充分论证和解答于艺术空间的题型与答案。
《艺术论》静静置于案头,封面上的红色英文书名“What is Art”在山风摇曳的灯影下中显得生动鲜活。
《艺术论》的核心理念是,艺术崇尚自然,但艺术品却非自然品,因为艺术是人们思想与感情的特质集中表现下的再创造。进而可以认为,艺术是人们情感世界中的心灵独白,之于音乐,之于戏剧,之于文学,之于美术,作品中揭示的美学底线,也正是人类的道德宣言。
来参加命题工作,很自然地延伸到一个经常提起的问题: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我因此而联想并思考的还有类似的问题:北京音乐厅从建成到现在26年来为什么不接待所谓“通俗音乐”的演出?国家大剧院建成后首场演出曾一度举荐话剧《茶馆》,为何不选其他剧目?它们遴选演出剧目,是以何等的艺术标准来衡定的?
读者的疯狂追捧就是标准?丰厚的票房价值就是标准?领导的褒奖与众人的口碑就是标准?网络的高点击率就是标准 ?实践是检验艺术的唯一标准?肯定都不确切。
“艺术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我在《艺术论》中尝试着搜寻答案。
艺术无止境。人们以为,我也以为。
艺术很难用一个具体量化了的所谓“标准”来衡量。但保证艺术质量的基本标准(大众普遍认知的原则概念性基准)还是有的,并且非常明确。比如,歌手的演唱不能有音准节奏错误;影视戏剧的编剧不能有逻辑错误;人物的绘画雕塑不能有比例错误等。反之,虽如白玉微瑕,却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基本标准。
铁凝的《哦,香雪》与莫泊桑的《项链》同为小说名篇;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与圣桑的《天鹅》同为世界名曲,它们之间以所谓的艺术标准衡量,有没有可比性?如果没有衡量的标准,我们凭什么将它们无可置疑地认定为文学精品音乐佳作?如果有,参照的是什么艺术标准?艺术标准下的它们孰高孰低?
人们对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韵律的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在长期的生活提炼、艺术实践中所获得的高境界高品位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和对公共艺术体系创造技巧的全面认知度、成熟把握度(比照参数绝对值),这就是评判艺术的基本标准。
运用上述概念对所有的艺术形式进行审视衡定,就是实施艺术基本标准的评判行为。
如果将“基本”二字去掉,综上所述姑且妄自称其“艺术的标准”,作为我的管见之言,大约也能过得去么?匆忙中找不来更多的数字与实例支持,心里惴惴地惶恐。
之于艺术本身而言,追求个性即是展现全局,因为个性从来就是全局的核心与灵魂。展现命题的技巧与水准,即是为被考者与评判者铺陈各自施技的空间。命题者毕竟不是最终的现场评判者,所牵及的题型与标准答案,被要求概以较高的学术含量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命题专家们虽算不上是酸酸文人,大家倒也窃得了几分因书卷与实践而明理而省身而获益的造诣修养。学识间的“同构”情结使大家缘缘相结,心心相通。我曾于2004年在济南舜耕会堂听过教授学者们“读书励志”主题的现场演讲,演讲中高频使用的“同构”一词,印象深刻。
八年前听过的这场演讲,是我最为受益最为难忘的视听学习活动之一。当我悄悄掀起不惑之年的窗幔,一束凝聚着人生智慧的暧光,向我映射而来,这便是文化法力的巨能,这便是这场读书演讲会赠予我自我续航提升的重力。
我幼年时读过的连环画《小敏川的心事》,启蒙了我借物必还,诚信行事的处事品质;少年时读《狼牙山五壮士》,让我懂得了为了正义就是要倡扬热血报国,慷慨赴死的豪壮情怀;青年时读鲁迅,我晓悟了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人生境界……半生中《围城》已精读了十几遍,这部枕畔良卷让我感知了世态炎凉,积淀了幽默和机敏;中国古典系列名著,已在我心海深处撒播下东方伦理的人文光辉。
读孔孟,读毛泽东,读艾思奇,读柏杨,读弗洛伊德,读卡耐基……
读书励志!它让我脱胎换骨,坚定信念,它让我继续成长进步,高标律己低调做人,让我在大提琴演奏岗位上做一个敬业勤勉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让我在人间万象的浓荫里做一个知书晓理珍情懂爱的人。
开卷有益,修志思考,淡泊省身,警醒践行……
巡回演出每到一地,我会到新华书店选购一册图书作为纪念;我曾自费专程赴京观摩《茶馆》、《雷雨》并能大段背诵剧中经典台词;我曾为淘一部剧作家魏明伦的《巴山鬼话》跑遍了济南的大小书店;我集齐了学者余秋雨现所有版本的散文专著;家藏的书籍经常因朋友借走不忍追还而又去买回一套;在国外演出时也必到当地书店的乐谱专柜浏览购书……
爱读书书中自享其乐,读好书书中尽拥欢愉。
我相信书中优美的文字会使人的心地清澈宁静,书中高洁的韵致会使我的琴声刚毅深情。在书中若能找见相似的结局而可预先运筹决策,在书中如能看到自己粗陋的影子而鉴以重塑灵魂。读书会使人气度宽厚磊落泰然更加明辨是非,读书会使人变得性情善良心肠柔软愈显正气在身。
话题扯远了。
其实话题并未扯远,因为艺术各门类间的“同构”既是个性也是全局。
连续几年参加专家命题组的工作,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感发心语。
设计中的试题在纸面上飞笔走墨,感觉被招聘者就站在我的面前应试。心想,当手机和耳麦不再甜唇般地吻于耳畔,我手下试卷的面目变得格外严肃冰冷。我晓得这份严肃和冰冷正叮告着嘱托和信任,正体现着公正公平和公序公信。
远眺山林月色,审视安静的美丽,遐思中漾过一层敬畏的涟漪。
设计好的文字试题较广意地体现了《艺术论》中的理论脉络,曲谱试题体现了对素质与技术的全面考察。我思忖,这些试卷是我少年时就应该阅读、应该应试的励志励学的文字与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