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该不该攻吴?不要纸上谈兵,孙权已将刘备“逼上梁山”
公元221年7月,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最终东吴守住了荆州,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彻底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个。
一般认为,孙权袭杀关羽,强占了荆州,激怒了刘备,于是刘备怒而兴兵,犯下兵家大忌。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根本不该发动夷陵之战,蜀吴相争曹魏渔翁得利。事实上,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孙权已将刘备“逼上梁山”,刘备不得不打,并非单纯为关羽报仇,指责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只是纸上谈兵之辈。
01:孙权为何立斩关羽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前因,要从荆州与关羽说起,其中很多事情早被说烂了,但还是有一些值得重新思考的地方。
荆州堪称东吴的长江门户,曹操赤壁之战时的战略,就是占据荆州然后顺江而下,因此荆州是东吴的命脉之一,做梦都想要夺回了。但对刘备而言,荆州是北伐中原的门户之一,诸葛亮隆中对中是“一路出荆州,一路出秦川”,同时还能威胁到东吴,因此荆州自然不容丢弃。
219年秋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劝说曹操,可以把江南封给孙权,换取孙权出兵袭击关羽。于是,当年冬十月,吕蒙称病回京,与孙权密谋袭击关羽,趁机夺回荆州。之后,孙权不宣而战的背后偷袭盟友,还杀了关羽,而且是下令“羽至即斩”。
问题就在这里,按照常理来说,孙权的战略目的是荆州,将关羽擒获后与刘备谈判,这样才符合最大利益,既可给曹操交代,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刘备的关系,维护孙刘联盟。但孙权的选择出人意料,直接将包括关羽在内的很多蜀将一一斩杀,为何如此?
《三国志》中特意记载了一段,孙权为儿子向关羽求亲,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于是,后人补脑认为孙权恼羞成怒的由此下令“羽至即斩”。其实,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孙权有这么肤浅吗?关羽与刘备是兄弟,怎么可能把女儿嫁给孙权之子呢,这不是让刘备对他起疑心吗?因此,这只是孙权的离间之计,让关羽与刘备离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荆州。面对孙权的挑拨离间之计,关羽通过辱骂来向刘备表明心迹。那么,关羽如何破解离间之计,孙权岂能没有预案,又岂会被一句辱骂激怒?
孙权杀了关羽之后,将头颅送给曹操,这一个细节很重要,古代向上级报功时,往往都是将重要敌人的首级送上。孙权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无疑是因为关羽是曹操生死大敌,孙权这是在“邀功”。那么,孙权杀关羽的真正目的,不是因为一两句辱骂,而是纳投名状,向曹操表明心迹?
02:杀关羽意味着什么
从赤壁之战前,孙刘开始结盟抗曹,之后十余年内,孙刘关系是“斗而不破”,为何在关羽威震华夏,面临千载难逢的痛打曹操的好机会时,孙权这时背叛了盟友?
事实上,围绕荆州归属问题,孙刘矛盾已久,甚至之前已经爆发过战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借荆州借的是南郡大部分,而不是整个荆州,整个荆州七郡分别被三国瓜分。215年,刘备打下益州之后,孙权派诸葛瑾讨要荆州被拒,孙权盛怒之下派吕蒙攻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然后孙刘调兵遣将,大战一触即发。但由于曹操征讨汉中,对益州造成严重威胁,刘备不得不请和,非常憋屈,最终长沙、江夏、桂阳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但孙权还不满足,217年孙权与吕蒙商议,准备伺机夺取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因为有这一个历史背景,所以关羽威震华夏时,曹操才派人联络孙权偷袭关羽,而孙权为了荆州,双方一拍即合。
孙权夺取荆州之后,先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后将俘获的朱光、于禁等人送回,曹操也给予相应回报,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曹丕称帝之后,孙权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孙曹关系进入蜜月期。
事后来看,孙权献上关羽首级,请求成为魏国藩属等,根本目标是为了稳住魏国,方便东吴取得荆州。当然,孙权未尝没有一举灭掉蜀国的心思,围杀关羽时,吴军追入川中,陆逊等屯兵巫县,孙权的用心昭然若揭。只是蜀国很快稳住阵脚,让已到前线的孙权看到没有机会才作罢。
孙权不顾孙刘联盟的必要性,执意跪舔曹操,除了借力取得荆州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实,孙权进攻合肥时,被张辽打得狼狈不堪,曹操势力庞大,让孙权心生胆怯;二是性格,孙策评价孙权时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权只是一个守成之君,只想关起门来做一个安稳的“江南王”,没有征夺天下的雄心与能力。
但对于刘备而言,这时孙权怎么想、怎么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孙权不宣而战的攻击盟友,人品极为低劣,取荆州、杀关羽,就已经态度鲜明地表示他与刘备决裂了;当孙权一再献媚曹魏,而曹魏给予热情回应时,刘备处境愈发危险,最担心的是孙曹联合对付蜀国。
03:刘备已被逼上梁山
原本是孙刘合力抗曹,如今极有可能变成了孙曹联合,那么刘备该如何处理?
作为合格的政治家,往往都要做最坏的打算,刘备不可能指望孙曹同床异梦,也不可能指望东吴是表面依附曹魏,万一孙权与曹丕密谋瓜分蜀国,然后两方平分天下怎么办?因此刘备只能相信孙权与曹丕联合了。与此同时,单靠防守,蜀国肯定无法抵挡曹魏与东吴的合力进攻,最多只能死刑延缓。在这一形势下,刘备不敢赌、不能守,最好的出路就是打一仗,威慑孙权与曹魏,而攻打东吴,刘备不仅师出有名,而且东吴实力较弱。
还有一点很重要,220年初曹操去世,刘备与曹操年龄相仿,担心自己也差不多到了大限,而刘备志在天下,如果只是安于现状的话,恢复汉家江山的志向将永远不可能实现。关羽被杀这一年,刘备修整刚刚打完汉中之战的精锐,还要准备各种军械物资,因而这一年没有趁曹操去世魏国内部有些动乱的时机攻吴,而是在第二年发动攻吴战争,暂时将战略目标转向东吴,希望首先打败东吴,再去攻略曹魏。
孙权听说刘备出兵,派出诸葛瑾前来求和,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这话说得真不要脸,只能让刘备更为恼火,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况且当初夺取荆州就罢了,为何还要杀死关羽等蜀将,并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只能说孙权尽想好事,不考虑决定的后果。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夷陵之战中刘备败得很惨,数万精锐损失一空,导致蜀国虚弱到了极点,与东吴、魏国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时,东吴如果继续全力攻蜀,蜀国很可能就此灭亡,但三国鼎立的趣味就在这里,魏国并不乐意东吴做大,于是派兵南侵东吴,最终孙权担心蜀国与魏国联合,于是向刘备求和让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场,对魏蜀吴三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平定国内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夷陵之战中,吴国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年四月,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恢复了与东吴合力抗曹的同盟关系,从此蜀吴关系才真正“牢不可破”。
从战前形势来看,蜀国的国际形势极为恶劣,刘备是不得不打,拿夷陵之战惨败来指责刘备攻吴的错误,属于纸上谈兵。
从孙权决策来看,实在不太明智,竟然看不透他与刘备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当不起英雄称号。杀关羽、夺荆州,必然激怒刘备,导致双方联盟关系的破裂;同时,孙权讨好魏国,又不可能让魏国放手,因为魏国的战略目标一直是先灭东吴,直到司马昭之后才改为先灭蜀国,若非曹丕无能,东吴早就被灭了。破坏孙刘同盟,魏国又不放过东吴,如果不是夷陵之战改变局势,东吴将时刻处于魏蜀虎视的提心吊胆之中。
因此,发动夷陵之战,刘备不该被指责,败于夷陵之战,刘备应该被指责。也就是说,站在当时刘备的角度,战略决策没有错误,战术决策出现错误。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