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那么长,古人怎么干活?

历史拾遗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等内容;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获得放松;且从历史精华的吸收掌控人生;无往而不利。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胡茂才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446725285/answer/1765665161

为什么汉服那么长?不是很不适合种田吗?

不要忘了,古时候还有一个东西叫襻膊——古人劳作时用于绑袖子的绳子。

完美兼容宽袍在美观和实用之间的切换。

下至百姓、上至皇帝,襻膊的使用十分广泛。

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襻膊的直接证据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

但以服装真实还原度著称的《大秦赋》中居然惊现襻膊,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莫非是又有什么新的考古发现出现了?反正我查遍资料也没有找到直接佐证。

(襻膊到底是什么朝代出现的?有这方面的专家可以给解释解释~)

但不论如何,襻膊绝不是电视剧杜撰的,多处考古成果都能直接证明它确实存在与我国的传统服饰系统中。

如,出土的东汉年间人型陶俑,清楚地证明了这一存在:

宋金期间的古画中更是直接描绘了襻膊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场景:

百马图卷 局部 北宋 佚名
撵茶图 局部 南宋 刘松年

自古以来,中国服饰就特别追求飘逸的美感,宽衣博带和宽袖长袍一直是审美的追求。

这就跟现代的女神追求短裙秀腿是一样的。

在流行风尚面前,爱美的人们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然愿意选择宽袖长袍。

而襻膊的出现,使得穿宽袖子服饰也可以干活。

百马图中斩马料的仁兄,不仅可以穿宽袍,甚至还能穿着宽衣做工。这位小兄弟一定是为比较爱美的朋友了。

有很多人把清末的马褂拿出来说事。

看看古画就知道了,清代以前就算是劳动人民也没有这么穿的。

相机才发明多少年?拿照片出来,就过分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区分汉服中的华服与便服的区别。

图 东汉墓壁画

02

劳动人民的衣襟、款式与华服大体形制一样,只是材料与剪裁差点功夫。

在袖口、下摆等关键位置,华服更夸张而已(参考现代的婚纱与秀禾服的差别)。

其实汉服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服饰。汉族服饰在演变的过程中,同样兼具多种实用功能:

1、口袋

中国人含蓄的性格,一般奉行财不外露。

除了大件物品之外,小物件一般喜欢揣在兜里。

这些小口袋有的在胸口,有的则在袖子里。

需要使用的时候,从小袖子里拿出来,是一件极为好玩的事情。

2、头盔

汉人自古有蓄发的传统。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作战时,头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防具,特别是汉代以后大量使用铁质头盔之后。

汉人浓密的头发非常不适合佩戴头盔。

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稍微一动就会滑动,十分不方便。

日本人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就把脑门上的头发剃掉,增加头皮与头盔之间的摩擦力。

同理,蒙古、契丹、满人剃头发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卓歇图 局部 辽 胡瓌

元世祖出猎图 局部 元 刘贯道

后来慢慢形成了传统,也就成了民族的独特发饰。

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全都换成了男性剪短发。

汉族人在清以前戴铁盔,一定要先裹一层头巾再戴头盔。但是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就会非常热。

因此,古代的武士其实更加喜欢穿戴皮盔和布盔。

汉以前的将军都喜爱穿皮甲,当然这种皮甲不是一般的皮,而是——犀牛皮。
汉朝骑兵的皮甲
除了精锐部队和将军之外,低阶士兵和常规部队都的盔甲一般都不含具装铁盔。
宋代步人甲——最精锐的古代步兵铠甲,但是不可能大范围装备。
宋代步人甲

不过香港电影中最喜欢用的铁质半盔——飞碟帽,倒是完美解决了这一矛盾。

可惜,这种盔甲也只是在少量仪仗队中使用。

李仁港的“飞碟”三部曲《锦衣卫》《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都大量使用飞碟帽

3、袖子

汉服的袖子大有考究。

常见的有:直袖、箭袖、琵琶袖、广袖和琵琶袖。

袖口大的一般都用作礼服使用,而作为生活起居,直袖和箭袖的出镜率更高。

而且,从出土来看,古代的小背心也很流行哦。

没错,它学我们的

03
有网友认为古人在耕种时只穿裤衩,还有说衣不蔽体的...
解释一下:
汉服是一种制式,交领和宽袖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在古代的剪裁工艺和传统下做出的衣服就是这种款式。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处于温带,四季分明,春季寒冷。

老百姓对穿衣的需求是相当高的!

下雨要穿蓑衣,天热要戴草帽,这都是必须的。

长袖是用来防晒的,裤腿是用来防虫的。

要看古代先祖们的生活状态,不可以从晚清的照片里推测。

因为当外国摄影师来到中国“采风”时,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初。

那个时期下地耕种的农民穿的更有可能是进口货!——中国当时已经是西方工业纺织品的商品倾销地,传统的手工业已经没落。中国人身上穿的,极可能是印度卖过来的洋布。

那么,我们的祖先,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老百姓穿什么呢?

请看下图:

南宋的《耕织图》 农民的服装虽然简单,但宽松、交领的制式清晰可见,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衣不蔽体”。

《清明上河图》中贩鱼的渔夫,属于典型的“短褐”,但制式依旧是汉服传统的交领。

清代雍正年间《耕织图3的耙耨(nòu)图》,画中的农人就是雍正本人。虽说是皇帝御耕没有太强说服力。但显然古代还有一个叫蓑衣的存在。

汉服是一整套服装体系,非常庞杂。有漂亮的华服也有用于耕作的短褐。

现在的汉服,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的汉服圈友们穿礼服出门聚集炸街上。尤其影视剧行业则要侧重考据和尊重史实,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汉服的文化。

除了要传承汉服制式,更要继承汉服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核,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文化与主张。

做为华夏文明衣冠文化的一部分,文明需要传承,固然无需排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