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汉语历代隐语汇释》

2021-0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5日第2083期

作者:周溯源

  古往今来,许多传统行业的技艺大都是口耳相传。由于这些技艺关系着世代的生计利害,人们甚至立下了“传男不传女”的不成文规矩,并且大都是用当行隐语行话传承。如粤剧、昆曲和相声等众多的传统戏曲曲艺艺术群体的隐语行话,以及吉林的采参业的隐语行话,湖北木瓦工的隐语行话,浙江龙泉、庆元等地“菇民”中流行的“菇山话”,福建永安豆腐行业的隐语行话,山西理发行业的隐语行话,河北乐亭皮影艺人的隐语行话,至今仍在应用的金华锡匠炼锡配方的隐秘“锡语”,吴桥杂技走踅卖艺的隐语行话,乃至当今各地古董古玩业的隐语行话,可谓五光十色,各有千秋。隐语行话是这些行业技艺乃至绝技传承的重要工具和基本的信息载体。例如,宋代蹴鞠兴盛,至今留有一部辑录了130多条当时蹴鞠行当隐语行话的《蹴鞠谱·圆社锦语》。至当代,宋代的这些蹴鞠隐语虽然已不在足球运动员和球迷中继续流行,但它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化石”,是中国为世界足球运动发源地的有力佐证。

  鉴于汉语隐语行话的称谓用语芜杂不雅,需要先使其摆脱社会偏见和误解,还其作为不可多得的民俗语言珍稀文化遗产的本原品性。曲彦斌先生通过系统研究,建议使用“锦语”作为“隐语行话”的别号雅称,以期有益于这种语言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乃至科学地开发利用。

  相对于地域方言,民间秘密语是一种语言社会变体。作为亚文化群体使用的一种语言代码,民间秘密语反映了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与特定的民俗现象关系密切,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可作为一个特殊的窗口观察多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第二部分“专题篇”的研究报告《社会生活中的民间隐语》显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隐语行话在众多社会群体的语言中仍然活跃,不可忽视。

  作为民俗语言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汉语历代隐语汇释》(曲彦斌编著,165万字)甫一问世,即荣登中国出版集团2020年第五期“中版好书榜”,随即又进入了“长安街读书会”第20200908期推荐的新书单目录。该著作能获如此关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该书是本领域学术史上继《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中国秘密语大辞典》等之后,首部以今存相关珍稀文献文本互释形式编纂的专门辞书兼文献汇辑,是这一学科迈向新里程的基石。该书从已知见的历代百余种汉语隐语行话文献中选辑约三十种,分列两万多个条目,将所选文献的相关内容归集于各个条目之后,分条汇辑互释,使用方便。

  第二,该书辑释的众多行业的隐语行话语料,是处于社会深层结构的“语言化石”,可资探析古今下层社会文化秘事,还原诸多社会生活历史记忆的现场情境,因此学者能以此探查社会文化史微观场景中的民俗语言景观。在此意义上,尤其显见本书选用文本的珍稀价值。作者提到,一部晚清坊间印行的《新刻江湖切要》,因存世甚少,就连几十年前的蓝晒本,在一些著名图书馆也早已被列入特藏。作为一部中国历史上稀见的、堪称汉语隐语行话典籍的著作,其命运犹且如此,那些后世陆续发掘出的一些行业内部隐语传抄本,其情况更加堪忧:因不识、误读等原因,这些珍贵资料正在陆续消亡。忽略这类反映历史文化深层结构的“语言化石”,探析、认知以往社会文化历程轨迹就会缺少有力的佐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三,该书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工具性于一体,内容丰富、翔实,是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和宋元明清以来通俗文艺作品、解读有关词语的重要参考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正如作者在书后小跋所言,该书具有“类义性专门工具书功能,是一部供作汉语隐语行话学术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专题选集,一部供学术研究参考的比较冷僻的专题学术文献类编,一次对历史上有关文献的初步集中梳理与保存”,是迄今最为翔实、集大成的汉语隐语行话语料库,是一部至为独特厚重的社会记忆档案。该书还可为语言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及公安司法等相关领域有关问题的析疑解惑,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