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报纸读懂中国 | 南门读报小组第二十三期纪要
20级硕士苏琦主要从三个主题方面谈了自己本次的读报体会。第一,群众文艺。1947年11月《人民日报》中多篇报道从民谣、新洋片、旧艺人改造谈及群众文艺的发展路径和作用。例如,在民谣方面,通过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民情融合创作,可以赋予民谣宣传、组织的政治作用。第二,女性主义。苏琦主要从话语修辞的角度对一些词语进行了讨论。首先,妇女纺织运动中的“运动”一词,就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动员女性,纺织作为一种普通的生产性劳动,加上了“运动”的注脚后,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性、社会性的活动。其次,“织军布是妇女应尽的义务”(原话出自《线细布密送给南征军,故城妇女赛织军布》中东高才妇会主任孙大喜)中的“义务”一词,其实也是一种权力话语,织军布不是一种可做可不做的志愿活动,而是一种应当做的义务行为。第三,宣传。首先,宣传对于动员生产的作用。这也是上学期孙薇同学关注的话题。其次,文艺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有则新闻就提到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兵活跃于前线,就是专业的人去做一专业的事,比如说他们会通过连环画、墙画、时事图解、说书、歌咏等在部队及农村中进行宣传。再次,组织宣传。其中有一种组织形式叫叫政工组,他们主要通过幻灯片、标语、口号,还有一些反攻传单等进行宣传。在关于政工组宣传等文章中,苏琦发现那时候新闻写作的风格更偏向于经验传播,而不只是事实报道。第四,通信传播。苏琦主要从《邮线上》和《北流通讯组的介绍》两篇文章谈了当时通信传播的一些方式,如军邮、乡邮、广播、基层通讯员等。张慧瑜老师根据最近的新闻热点“新疆棉花”,认为大家应该重视对立时期的纺织运动,棉花其实是纺织中很重要的内容,与战争和农村生产都非常直接相关。
20级硕士马晓龙结合最近的阅读书目《民族的观念》,重点阅读了两篇关于回民的文章,他后续也想据此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治理观念在1947年之前的变化。此外,马晓龙也延续上学期关注的“客里空”运动,对1947年11月的《人民日报》进行了重点检索。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科尔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中文音译为“客里空”,俄文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或“绕舌者”。后来,“客里空”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也被称为“客里空”。《晋绥日报》1947年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党报系统内开展的一次反对虚假报道的思想教育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一次伟大的运动。这场反“客里空”运动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党的报刊实事求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以群众利益为重的精神,诠释了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新闻观和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
19级硕士黄嘉莹就读到的三则新闻探讨了壁报、新版大众哲学和南下干部三个话题。第一,《平津纪念鲁迅》一文中谈到了壁报,壁报是一种像大字报的放大版海报,将漫画、小说、讽刺标语排版后贴到墙上,让群众都可以观看。早在抗战之前,壁报就是一种在学校、工厂、军队、民众教育馆等一些场所出现的民间媒体,是一种对基层民众进行教育和宣传的简易手段。抗战爆发之后,壁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其使命就是向大众传递时事消息,起到像游击队在敌后游击战中的价值。第二,黄嘉莹关注到艾思奇所著的《新版大众哲学》,当时流行“一本书、一支歌”,“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一本书”就是《新版大众哲学》。第三,黄嘉莹就《欢送南下干部》一文对“南下干部”产生了兴趣。在中国革命史上,“干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革命群体——南下干部。“南下干部”追随的是解放军的脚步,解放军解放了哪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有可能留在哪里,马上开展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社会秩序的工作。
最后,张慧瑜老师对本次南门读报会进行了总结,他呼吁同学们坚持读报,在读报过程中可以关注到一些有趣的历史话题,也能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此外,通过读报讨论还可以就一些既有的话题探讨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