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继续学习《论语·八佾》

原文: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义:

(1)语,论也——《说文》。

(2)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周礼·春官》有太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他的职责是以乐教和诗教配合政教。

(3)乐,五声八音总名。五声是:宫、商、角、徵(zhǐ)、羽。“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它是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对各种乐器的分类。

(4)翕,鸟类躯部背面和两翼表面的总称。翕如,就像鸟的背部和翅膀一样可张可合,相互配合映衬。

(5)纯,丝也。——《说文》。

(6)皦,玉石之白也——《说文》。

(7)绎,抽丝也——《说文》。本义:把整个蚕茧抽成一根丝。

(8)仪封人,仪是卫国的一个地方,封人是掌管封疆、守封疆的这么一个人。

(9)从者,随从人员。

(9)未尝不,是一个固定用法,未尝加在否定词前,双重否定使肯定的意思表达得委婉些。其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10)患,忧愁,担忧。

(11)丧,本意是指丧失,也有丢掉,失去的意思。这里指礼的崩坏,道德的沦丧。

(12)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动以召集听众。

(13)《韶》,应该是《大韶》,六乐之一,赞颂虞舜禅让的精神。
(14)美:指乐曲形式美好。
(15)善:指乐曲的思想内容完善。

(16)《武》,应该是《大武》,六乐之一,表现武王伐纣,大功告成的历史。

孔子和鲁国太师探讨乐的原理。孔子说:“乐是可以明了的。开始演奏时,相互映衬可开可合;继续就像抽丝一样,找到丝线的头,让丝线明亮,顺着这根丝线把后续的丝线抽完,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希望拜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个地方,我是不是可以得到拜见(的机会)啊。”一行人见到了孔子。出来的时候,他说:“你们还为礼乐的崩坏担忧什么呢?天下已经没人引导很久了,上天是要夫子来当这个召集的人啊。”

孔子谈到《韶》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孔子谈到《武》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解析:

乐是和礼配合使用的,共同达到教化的目的。这是接着前面的礼讲的内容。

能达到教化目的的乐是什么样呢?开始的时候可开可合,有很多可能,然后选中一个主题,让这个主题明确,把这个主题讲完。这样的乐就有教化的作用。

《韶》是赞扬舜的禅让精神的,古语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韶》就是这样的乐,表达了天地之和。《韶》的精神可以传遍天下,得到推广,让天下达到和的目的。《武》表达的是武王伐纣的历史,虽然正义,很美好,但是这种征伐的手段却不能让天下人接受,所以“未尽善也”。

两段讲乐的语段中间为什么插一段“仪封人请见”呢?礼崩坏了,乐也断了很多传承,“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下没有人教化引导很久了,孔子就是引导教化的人。所以孔子重新修订了教化的内容,编修了很多古籍,其中就包括乐,乐的标准和乐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