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六位降将,大清很难入关统治中原
从天聪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这10年间,明朝有五位重要将领投降了皇太极,加上后期投降的吴三桂,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强。这六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和吴三桂,他们的归降极大地壮大了清朝的力量。
孔有德——甲级汉奸与顶级功臣
孔有德几乎被人说了千遍万遍了,古今各种文体的,但依然有人说。本人也不例外,依然想说,孔有德于大明可称之为甲级卖国汉奸,于大清可称为顶级的开国功臣。
从孔有德死于桂林的从容,其人绝对不是怕死之徒,孔有德是否想过用自已的一死来换取众多手下的赦免?我猜想他肯定做过,但行不通,以大明朝庭对造反者杀无赦和灭九族的原则,他是行不通的。
最终,这支装备最先进最精良的部队终于成建制的投降了满清,成为大清攻破中原王朝的主力军。有人说:有德不当反。那么我想问,不反能不死么,压迫可使个体者成为强盗,也可以使一个集体成为叛军。
耿仲明——耿精忠的爷爷
耿精忠和耿仲明都是清朝的三藩之一,而耿精忠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继茂的儿子,耿仲明在早期投降与清王朝,并且在顺治年间多次与孔有德两人出征。
后来因为手下有人私自带人逃走,而自己被顺治皇帝询问,虽然耿仲明被顺治皇帝免死,但可惜的是耿仲明并没有得到这个消息,在他到达江西的时候就自杀了。
而耿仲明在死后,有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耿继茂在继承了靖南王的爵位后就开始稳定巩固自己的势力。他在福建扩大自己的住宅,又建起了耿王府。
此王府非常的大,为了加大王府的面积,耿继茂还不惜用钱将当地住所的老百姓赶走,其府上的装橫也是非常的奢侈,耿继茂死后就由耿精忠继承了爵位。
尚可喜——为明朝尽忠,不惜全家数百人赴死
在家庭遭受战乱、亲人走死逃亡的困境中,毅然从军,投入镇守东江的明朝总兵毛文龙的部队,从此在海上战斗了整整十年,同后金军展开了激战。
在旅顺被金军攻占时,尚可喜的两位夫人及其家人数百口赴死海中,为尽忠明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幸的是,尚可喜升任广鹿岛副将的时候,遭到了新任总兵沈世奎的迫害。他在进退无路时,痛感明朝政治黑暗,将吏腐败营私。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甘心以七尺之躯俯首就辱,毅然选择投向后金这条路,于后金天聪八年,即公元1634年,归服后金,时年31岁。
尚可喜归服后金,是他人生的一次关键性的大转折。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清朝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直到生命结束。
洪承畴——又想立牌坊,又想...
他一出生,世界就是分裂的:虽出身子学问世家、有德之门,但家境贫寒,现实就像把刀,冷酷地闪着光,蹭光了他所有清高的碎屑。书香门第的子孙,寒酸沦落的洪家,是姿势高贵地死?世俗卑微地沉沦?抑或愤世嫉俗地枯萎?
洪承畴是明朝进士,曾任兵部尚书。1639年督师蓟辽,1641年为清兵所俘。
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他,发现他爱惜衣服,梁上掉下一点灰尘,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
听了这个报告,皇太极便亲自去看洪承畴。将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睁大眼睛感激地看着皇太极,于是归顺了清朝!
祖大寿——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
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焕写这封信给祖大寿时是多么的委屈与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淌血的心。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扼守的锦州再次弹尽粮绝,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他再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
吴三桂——袁崇焕的死才是主因
吴三桂是袁崇焕手下的得力干将,虽然当时明朝皇帝和北京居民相信袁崇焕是卖国恶贼,但是吴三桂和其他在第一线的将士,因为知道袁崇焕当时面对的情况,所以坚信袁崇焕不是叛贼。
既然不是叛贼,却无辜被崇祯残忍杀害并累及家人,这样的皇帝还有效忠的必要吗?袁崇焕的死动摇了吴三桂忠于崇祯皇帝的信心。
当吴三桂正想接受李自成招降的时候,京中传来消息,李自成大将吴宗敏残酷考掠吴三桂父亲,企图占有吴家财产以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于是,吴三桂发现,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连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财产都保不住,那么又何必投降他呢!
于是,吴三桂只得另想出路。这时,他想的是为崇祯皇帝发丧,借清人的兵,重建明王朝,立崇祯的儿子或者明宗室子为帝,然后划分部分土地给清人作为报酬,他就可以位极人臣辅政,自己将来的平安富贵权力就都有保障了。
可惜,他低估了皇太极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