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算有意境(上)

什么样的诗算有意境

周振甫/文

■编者按:

联读诗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近日来,很多人都跟读,但是他们只大略浏览了一些联,而没有跟读诗经,这就大有买椟还珠之憾。

公号暂未开通留言,如开通留言,恳切希望大家都能跟写诗经典故联。诗经魅力可能还不止向义先生所言之对偶之美,还有意境之美。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周振甫先生,一起领略诗经的意境之美!

先说“意境”

意境这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什么样的诗才算“意境”

再来看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下面举出具体例子:'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下面就来看看刘勰所举的例子。

三境中的“情境”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状少好),灼灼(状鲜明)其华。之子于归( 这个女子出嫁),宜其室家。'

'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是'图貌';也赞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艳,是'与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诗。这里好象没有写出一种境界来,为什么说有意境呢?

王国维《人间词活》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里,写桃树的少好和桃花的红艳,用来兴起新嫁娘的年轻和容貌的明艳,反映了诗人喜悦赞美的感情,这就是有境界。不过这种用意没有明白说出,这就属于三境中的情境。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助词,犹兮),雨(下)雪霏霏(形容雪大)。'

'依依'写军人出征时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图貌',又反映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是'与心',即情景交融,写出了意境。

《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音搞,状明亮)出日。愿言思怕,甘心首疾(头痛)。'

妇人想望丈夫回来,象天旱想望下雨,却是太阳照耀,不会下雨。'杲杲'是状日出,又反映妇人失望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诗·小雅·角弓》:'雨雪瀌瀌(音标,状雪下得大),见睍(音现)曰消。'

受到谗言毁谤的人说,谗言很多,像雪下得大,看到日光说雪要融化,为什么不融化,还是相信谗言呢?'瀌瀌'是图貌,也反映受到谗言毁谤的人的失望心情。

《诗·周南·葛蕈》:'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共鸣喈喈。'

'喈喈'描写黄鸟的鸣声,也反映妇人喜悦的心情。

《诗·召南·草虫》:'喓喓(音腰,状虫鸣声)草虫,趯趯(音提,状跳跃)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妇人想念丈夫,独自听到虫鸣,感到节令的变化,引起心忧。'喓喓'描写虫声,引起感触,也是情景交融。

  以上引了《诗经》中的六个例子,'灼灼''依依'是'图貌',描绘形貌;'杲杲''瀌瀌'是'写气',写气候:'喈喈''喓喓'是'附声',写声音。这里既'随物宛转',又'与心徘徊',做到'情貌无遗',即情景交融,有意境。作者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感情,即情意,所以是意境。这是《诗经》中有意境的诗。

《物色》里又说:'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

到屈原宋玉的《楚辞》中描绘意境的作品,就比《诗经》写的丰富了。

《九歌·湘夫人》:'帝子(女)降兮北渚(小洲),目眇眇(状远视)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也反映情思的婉转波动。在秋凤中,洞庭湖波的起伏,也反映情思的起伏。这里也是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绘更为丰富,像诗中有画那样,境界也更突出了。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状风声)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憟(犹凄怆)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音穴)寥(状空旷)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积蓄的雨水)而水清。憯(惨)凄增欷(叹息)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写秋天气氛的可悲,下面还有描绘,且不说,光就这里写的,写风声,写草木凋零,写天高气清,潦水尽而水清,写轻寒袭人,再结合远行送别,去故就新。用这样多方面的景物来衬托人物愁苦的心情。这里用景物构成的境界内容更丰富了,情感也极强烈。这就构成《楚辞》的特色,与《诗经》中的写意境不同了。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迎新水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