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端午节快乐”到底行不行?
古诗词文欣赏 2021-6-13
.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丰富多样的习俗至今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不过,近来有关端午节文化内涵、习俗的一些讨论成为热门话题:它为何有那么多的名称?它在古代最初并非是吉祥的节日吗?能不能互祝“快乐”?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在采访专家时了解到,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比较有娱乐性,也可以互祝快乐。而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了人伦温情的重要生活节点。
过端午节不能说“祝你快乐”?
避瘟保健也好,吃粽子也罢,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只不过,近两年总有消息在网上流传:因为端午节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
综合史料和专家观点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民俗专家王娟称,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
还有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节俗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查一查古籍,确实有不少诗文谈到人们如何高高兴兴过端午。晏殊写过这样的句子:“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充分说明节日的喜乐气氛。
它为何有多个“别名”?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曾有人做过统计,它的名称、叫法超过二十个,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端五”“夏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
这些名字的由来和端午本身的习俗、文化内涵有关系。在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是“初五”。《风土记》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纪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农历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被认为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如上所述,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一大习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个小游戏,就是吃完粽子会比较一下各自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一些的那个人就算胜了,所以就有“解粽节”之称。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亦提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最初并非吉祥节日?
花样繁多的别名,也在一方面印证了端午节悠久的历史和重要性。不过,有一种观点称,农历五月五日早先并不是良辰吉日,端午节也不是一个吉祥节日。
查阅资料可知,汉代有的地方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甚至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此时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此外,还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中还正经八百解释一番:“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这个说法,有可能跟夏天炎热的天气有关。民俗专家萧放称,夏至时节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蚊虫叮咬也易于造成疾病流行。
因此,早在汉代,这一时节被看作“黑色时间”,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确实会采取许多措施。
一个有温度的传统节日
实际上,端午节正处在仲夏时分,是一个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人伦温情的节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
炎热的夏季,气候湿热,在古代更是难以忍受。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们在端午节提倡点朱砂雄黄、门口挂艾蒿等习俗,最终目的是护卫生命。
“人们讲究饮雄黄酒'避五毒’,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王娟表示。
.
端午,安康!
原创 韩可胜 夜光杯 2021-6-13
.
从科学的角度细究下来,端午节可能更是一个除瘟、驱邪、求吉祥、求健康的节日。
.
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前面看不见时间的头,后面看不见时间的尾。这种日子多无聊啊!于是人们因为各种理由,把时间分成一段段的,就像有形的竹节一样,无形的时间也便有了“节”,称之为节日。过年无疑是最大的节日,也是一个成系列的节日。腊八是序幕,除夕和春节是高潮,元宵是谢幕时的狂欢,中间还有小年、人日等等。如果把元宵作为过年的一部分,那么端午就成了全年第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算,但无论怎么算,端午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据《说文解字》解释,物初生出地面,有“正”“两端”的意思。“午”在这里指农历五月,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月份排序,正月建寅,就是正月从寅开始,五月为午。“端午”的本义就是正值五月。因为固定在五月初五,所以也叫“端五”、“重五”。《易经》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五”为阳数,所以也叫“端阳”。端五、重五、端阳……端午由此成了别名最多的一个节日。
一般认为,端午节因纪念屈原而来。说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划龙舟,包粽子。如果属实,对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缅怀,是一件很美好、很高尚的事情,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良心和道德水准。只是,这种来源并无确凿的证据。唐代诗僧文秀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可见这只是传闻,当时就由来已久。
从科学的角度细究下来,端午节可能更是一个除瘟、驱邪、求吉祥、求健康的节日。
古代的天象学极其复杂,很难说清楚。总之,古人把五月看成不好、不吉祥的月份。不适合养孩子,不适合盖房子,不适合远行,不适合新官上任……后人解释说,这时候天气逐渐变热,各种蛇虫和病菌活跃,感冒、疟疾、流行病多了起来,小孩子夭折也比其他月份多。所以,端午是“恶月恶日”,必须除瘟、驱邪、求吉祥、求健康。端午节习俗,包括吃、喝、药物、运动多多少少都与健身、驱邪有关。
吃粽子、咸鸭蛋、大蒜头,或是凉性,或能杀菌消毒。大人喝雄黄酒,解毒避蛇。小孩子用雄黄涂抹在额头上,或点一个大大的圆点,或写一个“王”字,像小老虎一样的威风,辟邪。我小时候就被点过,稍微长大点就有些不好意思,转过身悄悄洗掉。挂在门上的菖蒲和艾叶,都是中药材,能开窍化痰,辟秽驱虫。还有沿袭至今的端午佩戴香囊,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是明确说它是为了“辟疫气,令人不染”。
习俗有强大的生命力。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就记载了这些习俗,跟现在差别不大。
运动当然也是防病驱邪的主要方式。古人老早就懂得运动健身的道理。端午节的运动包括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等。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个爱静不爱动的民族,有些道理。当然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是以运动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很少,是不争的事实。三月三日踏青、九月九日登高,都不算什么高强度的运动。与运动最相关的节日,首推端午。而端午最有代表性的运动是赛龙舟。宋代诗人黄公绍《竞渡棹歌》:“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岸上、水上,看的、吹的、赛的,到现在还能让人感受到千百年前赛龙舟的热闹氛围。
安康是端午节的主题。因为这个缘故,一些人认为端午节的问候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是“端午安康”。这就太较真了,快乐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既包括安康,也包括舒心,为什么不可以呢?祝各位看官端午快乐!端午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