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罗先成)叙永天池石油厂演绎的精彩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天池石油厂
文/罗先成
1956年,新中国笫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展开,发展能源工业,开采石油是当时最迫切的工作任务。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西方国家断定中国是个贫油国。当年,天池高木顶地层发现有石油,并具有开采价值,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决定立即进行开采。
公路在几个月时间内修通。从黄角坪到天池镇、从天池镇到高木顶。重型运输卡车(当时很少见的、人们称呼十轮卡)不分昼夜运来大批开采石油的井架、钻杆、钻头、发电机、各类维修机床、各类设备设施。苏联专家、罗马利亚专家、管理人员、石油工人云集天池。天池建起川南笫一座现代化工厂——天池石油厂。百年古镇焕发青春,洋溢活力。天池石油厂如一颗璀璨明珠闪烁在高木顶。
高木顶远望象大船翻盖在大地,方圆几十里,山脉南北走向,有民谣:“高木顶,高没顶,九十九条弯,九十九条岭”。形容了高木顶山岭的高大和幅员的辽阔。
天池石油厂厂部设在高木顶马厂坡。相传明朝皇帝朱允炆,在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攻城时,化装为和尚,从南京逃亡,顺长江进入永宁河,来到天池高木顶。朱在丛林中修建了九龙寺和七宝寺,招纳壮士,养马训练,图谋东山再起。其养马地后人称为马厂坡。
马厂坡地势平坦,石油厂部办公房前修建了运动场,运动场边是招待所、职工宿舍,伙食团食堂等建筑。在离厂部百米外公路边建有火力发电厂、机械车间、供水塔。马厂坡车道条条,电杆排排,马哒声声,这里成为整个石油厂最繁忙紧张之地,决策指挥中枢,外国专家和工厂管理干部集中在此。白天车辆进进出出,职工人来人往。夜晚灯火辉煌,十里之外的天池都能看到马厂坡灯光映照夜空的壮丽景观。
石油厂分别选在高木顶中部最高点和南、北两处,进行钻井开采石油天然气矿藏。厂部下辖三个工区。以安装钻井地势从高到低命名,分别称为高一井、高二井、高三井。每个钻井工地,铁塔高耸,机器轰鸣,昼夜不停进行石油钻探。晚上从井塔到钻台,灯光通明。石油工人日夜忙碌不懈。
高一井位于高木顶群山之巅,地势平坦开阔,正中建钻台,井架直插云天,如高高铁塔。飞速旋转的钻杆从铁塔上端钻进大地,泥浆不断从井口流出,像一条黄泥小溪,顺沟流入一个大塘。钻头钻入地层深处,无坚不摧,大地在颤动,机器隆鸣震耳欲聋。石油工人定时收取从地下钻出的岩芯,送到厂部供专家分析,定时加钻杆、换钻头,忙碌在井架、井台上,安全帽下汗水满头,工作服上沾满油渍、泥迹。夜幕降临,井塔上的电灯伴着星星,阵阵山风抚摸石油工人脸胧,驱走疲劳和困乏。钻井声、机器吼叫声打破高木顶的宁静,开采昼夜不息,人们期待乌金早一天喷出,为新中国多贡献一份力量。
每逢星期天,石油厂职工放假来到天池。职工穿着整洁服装,操着外地口音。外国专家身材高大,高鼻蓝眼,皮肤白里显红,带有翻译。天泄商店增加了这批顾客,生意更加兴隆,服务态度更热情诚恳,特别是女青年服务店员,更是殷勤,一说一笑,大方端庄。石油厂的小伙于是每逢休假常来光顾商店,慢慢建立了感情,不少天池妙龄美女嫁给了石油工人。当时天池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小妹妹,快快长,长大嫁给石油厂。石油厂,生活爽,三天小牙祭,六天一大膀,晚上看电影,电灯明又亮。”
石油厂如磁场不仅吸引了姑娘,同时吸引了远远近近广大群众、学生、单位职工前来参观。一辈子生活山乡的老人,看到电灯、汽车、各种机器,脸上笑开了花;对新中国建设满腔热忱的机关干部,亲眼见刭工业化的实景,心潮澎湃;怀着憧憬的青少年学生在高高铁塔下,在厂部大道上,流连忘返。天池石油厂仿佛是个大课堂,向人们展示了新中国的成就,讲述着工业发展的宏图,激发人们奋发向上,为祖国建设自豪骄傲。
石油厂文化生活丰富。星期六晚上,在厂部运动场放映电影。石油厂职工、职工家属早早放上坐凳。忙碌一周,周末得到休闲。那时,天池地区群众很难看到电影。放电影时,高木顶群众,天池街青少年、小商小贩,冬夏无阻,摸黑步行,都奔去看电影。放映场塞满大人小孩。有时放彩色精彩电影,运动场外公路、山坡上都有人。小商小贩有卖水果的、花生瓜子的,有卖天池名小吃糍粑、泡糖、黄粑、麻糖的。星期天晚上的马厂坡比县城扬武坊热闹。
天池石油厂像天上流星,一闪而过,只办了三年,但留下了明亮的历史印迹,让人难忘。它带动了交通的改善,修建了新中国成立后叙永笫一条公路;促进了叙永县特别是天池的经济繁荣,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天池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天池乃至叙永县的知名度;天池的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虽然石油厂没有开采到石油,只在高一井开发出天然气。高木顶天然气除制造煤黑外,让天池人在全县首先用上了生活天然气,水尾运输公司汽车率先以天然气作能源。到2010年,天池社区群众仍在享受天然气,直到今天叙永老人还在讲述着石油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