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琪)从“幽”“奇”“秘”看水潦洞窟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从“幽”“奇”“秘”看水潦洞窟
文/徐万琪
位于叙永最南端的水潦,在地质构造上是喀斯特地貌,也就天然地造就了很多溶洞。所以在当地人日常口语中,经常听到诸如龙洞、干龙洞、大洞、悬洞之类的地名。
在所有的洞窟中,要数大洞、穿山洞和司钱洞最有看头。这三个洞窟不仅体量最大,其景致也最有代表性,可作为将来连片开发旅游的样本。
大洞的特点是“幽”。因为地处岔河峡谷之上,可以纵览山河美景。未入洞中,便能欣赏世外风光,一扫胸中积郁。步入洞中,则感凉风习习,纵使是酷暑难当的盛夏,洞内依然寒气逼人,可谓避暑的胜地。大洞内部有一天然水流常年不断,现已被开发利用,作为灌溉之用。再往里走,钟乳石众多,造型奇异,可惜被人为损坏的多。早在民国时期,余家就将官邸改建在大洞附近,看上的是这个巨大洞窟可以避暑和贮藏物资的便利。后来的大洞小学,便是以余氏庄园改建的。
穿山洞的“奇”,见证了一代代人在战乱求生存的历史。穿山洞位于田坝村,在平地上突兀立起一座山,如刀削、如斧劈,令人顿时颤栗。一个高达十几米的洞贯穿整座山,里面可容上百人。岩洞顶部时常有水滴落。岩壁上有很多当地人称“黑窜”的鸟居住,一些角落还有蝙蝠,地上堆积了厚厚一层粪便。远远望去,就能看到一个透亮的洞,穿过洞,便能达到茶木树和石家沟等地。
穿山洞周围是汉族和苗族杂居地。苗族以岩口为聚居点,汉族散布于田坝和古家寨等地。每到空闲时间,遇上天气晴明的夜晚,苗族人就举家捧出芦笙,载歌载舞,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令人最为头疼的就是横行各地的土匪。那时候,农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粮,土匪一来就被抢劫一空,一家人只能面临饿死的绝境。为此,不少人家看中了穿山洞附近的悬崖,他们利用木棍穿插在小石洞中,形成梯子,将粮食存放在高处的洞内。或者直接用粗实的藤条绑成梯子,从半岩垂吊下来,人背着粮食攀援而上。若是遇有紧急情况,举家搬入洞内,撤掉梯子,土匪就算来到山岩下也束手无策。若是有胆大的土匪敢用木棒插在石洞里顺着上来,住在岩洞里的人则举起大石块往下砸,再厉害的土匪也会罢手。如今,乡民们再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几十米高的岩洞了,只有肖家营盘、樊家营盘等一些地名存在,诉说着过往云烟。
司钱洞则充满了“秘”,位于山顶上,人迹罕至。本地人对这个洞窟所知有限,因此连名字都众说纷纭,有说“似钱洞”的,有说“丝悬洞”的。经请教老一辈文化学者,得知本名为“司钱洞”。因这一带是清代余氏土司的地盘,余氏为了增加收入,在洞内秘密建造设备铸钱,并排有武装力量把手,外人一律不允许进入窥探,成为禁地,故名。洞内有一股清澈凉爽的暗流,本地人称为阴河。所谓阴河,实际上是喀斯特地形常见的地下暗河,最终这条阴河流到赤水河。临近的石家沟水源不足,常发生旱情,当地人早就有把司钱洞的阴河引流入石家沟的想法,奈何工程量大,资金无法筹集,多年来一直是梦想。只能眼睁睁看着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尴尬。
早先,对于民间宗教活动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水潦几大寺庙(白腊的东皇庙,观音岩的观音庙,板栗树的玉皇庙、观音庙建筑群等几处)相继被毁掉,民间宗教活动只能转入地下。因司钱洞外人很少涉足,远离人多眼杂之地,洞里的面积很大,加之有水源保证,生活和用度可以维持很久,所以各种民间法会都在此举行,如农历二月十五老君会,二月十九举办观音会,六月献天(也称贡天,道教中有祀贡诸天科仪),九月初一到初九举办九皇会等。活动由热心人士发起,一般先走村串户征询村民意见,任其自愿出香火钱,俗称“挂功德”,收上来的钱物作为活动经费。法会期间,四方善男信女都可以去帮忙。法会结束后,将做斋时剩下的糍粑切为火柴盒大小的方块,每个挂了功德的家庭都赠一两块,这种糍粑称为“斋粑”,用宗教人士的话来说,就是“同沾法喜”。
在千奇百怪的洞窟中,值得探秘的还很多。笔者仅是就较为知名的作一简要介绍。相信还有丰富底蕴和惊险的洞窟在沉睡之中,若能系统打造开发,将为探险人士开阔更多空间,与会为当地群众寻得一条致富之路。
了解叙永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