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的概念
“灯谜”是中国文化中的古老而又时兴的概念。
在中华灯谜史的长河中,灯谜和谜语的名称是胶着在一起的,其异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谜体的变化,灯谜名称也随之发生许多变化。从最早记载夏商周时期的语廋辞开始,到清代,灯谜(近似灯谜)名称的大致递变情况为:
春秋战国时期称:隐、言隐、廋辞、廋语。
汉时称:语、隐语、射覆、离合。
南北朝时称:反语、字谜。
唐时称:歇后、覆射。
宋时称:地谜、谜、谜语、字谜、商谜、哑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
元时称:独脚虎、谜韵。
明时称:反切、商灯、猜灯、灯迷、灯谜、春灯谜、春谜、弹壁灯、弹壁、诗禅、文虎、诗虎、虎。
清时称:灯虎、春灯、缩脚虎、缩脚韵、切口。
除了上述名称外,灯谜还有很多俗称,如北方有些地方叫谜、谜儿、闷儿,南方有些地方叫谜子、谜谜子、秋谜。还有一些书面称呼,如文义谜、事物谜、民间谜语、小谜语,等等。
现在,灯谜的常用名称为谜、灯谜、谜语、文虎、春灯和灯虎。
历来,人们对猜灯谜的行为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如占、射、虑思、解、辨、商、猜、打、拆、破等,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说法,如打呆、打古仔、破闷等。其中有些历史叫法已淘汰,现在,常用的说法是猜谜、猜灯谜、打灯谜、商灯、射虎等。
“灯谜”的定义,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个“谜”的概念,既适用于灯谜,也适用于谜语。
灯谜是宋元时期粘谜于灯而得名。此后,灯谜虽从谜语中分支,自成体系,但由于灯谜与谜语本是同源同宗且谜理谜法胶着并存,致使灯谜的概念一产生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的灯谜专指文义谜,广义概念的灯谜等同于谜语,既指文义谜,也包括事物谜(民间谜语)。一般语文所理解的,公众场合大家常说的猜灯谜,就是指广义的谜语。大家通常说猜谜语,同样也是包括灯谜和谜语。1999年版《辞海》中“谜语”解:“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事物谜,以文义作谜底者为文义谜。前者多为民间谜语,后者专指灯谜。”谜界人士所说的灯谜,主要是指文人所嗜好的狭义概念的文义谜,在有些情况下视语境也指广义概念的谜语。基于历史的原因,当代对灯谜的定义也明显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灯谜定义是从整个社会层面(大众语文层面)进行阐述的。《现代汉语词典》释:灯谜是“贴在灯上的谜语(有时也贴在墙上或挂在绳子上)”。这是从表现形式上对灯谜定义。《辞海》释:灯谜“也叫灯虎。原指贴谜面于花灯供猜射的谜语。……谜面多着眼于文字意义”。《辞海》“谜语”和“灯谜”条中都使用了“多”字,说明“谜语”和“灯谜”概念既可专指,也可交叉。
狭义的灯谜定义是从谜界的专业的角度进行阐述的。《中华谜语大辞典》释:“以文字的三要素形、音、义为基础,利用一字多义、多字同义、一字多音、多字同音和字形的增损离合等特点构成底面回互其辞,供人猜射者为之灯谜。亦称文义谜。”《中国灯谜辞典》释:“原指粘贴于花灯之下供人猜射的谜语。……今人都把灯谜作为专指‘文义谜’而言,以与民间谜语(事物谜)相区别。”又解:文义谜“是南北朝以后逐步形成的一种谜语,它通常在文人中产生。文义谜,顾名思义是用‘文字的意义’作为扣谜的条件,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将谜底原意化作新解,达到回互其辞的目的”。《中华灯谜》释:“依据汉字特有的形态结构、多音多义以及文字变异或无文字的含义等特点,运用别解、会意、拆字、象形、象声等手法来隐射谜底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谜,叫做灯谜,或称文义谜。”
综上各家所言,所谓灯谜,是专指文义谜,是利用汉字的形态结构、多音多义及无文字的含义等特点,通过别解描述事物供人猜射欣赏的文学作品,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组成。也指贴谜面于花灯或悬挂供猜射的描绘事物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