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宋代金石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1000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21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宋仁宗以后的事。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学'这一名称。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1、 (北宋)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一〇六三年成书。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一〇六九年,欧阳修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传世。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2、(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共三十卷。赵明诚,宋徽宗时人,每得书画鼎彝,即与妻李清照研究整理,指摘疵病。他经过二十年努力访求,收辑金石刻词二千卷,包括所见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又据二千卷刻词逐件鉴别考订,撰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共二千条,记述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近二千件的目录,后二十卷收录这些器物的跋文,叙述器物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者以及器物的内容,是当时所见金石文字的总录。3、(北宋)李公麟《考古图》,又称《古器图》,一卷。收集夏、商以后钟、鼎、尊、彝,都能考定世次,辨认款识。《考古图》对每件器物,都图绘形状,并解释其制作、铸文、款字、义训及用途,再作前序和后赞。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即李公麟”。4、(北宋)王黼著《博古图》,又称《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徽宗时,士大夫以至宫廷贵族竞相访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动辄值数十贯甚至上千贯,因此'天下冢墓,破坏殆尽'(蔡条《铁围山丛谈》)。徽宗所得器物,由王黼考订编纂,分成二十类,共八百多件,是北宋金石文物的精品。5、(清)孙星衍,邢澍合撰《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平生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著述甚丰.邢澍(1759-1823)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甘肃阶州(今武都)人,同为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钱大昕称他'滚滚源泉万斛才',孙星衍称他'著述中年渐等身',洪亮吉称其'作宦已十年,读书近万卷'.6、(清)王昶著《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体字,都摹其点画,加以训诂,题于额阴两侧。7、(民国)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0卷,收录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罗振玉,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简牍碑刻等古文字资料的搜罗与刊布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8、(当代)石锡铭《甘肃金石录》,12编,338卷,230.7万字。中央电视台导演、《舌尖上的中国》总撰稿徐而缓:“石锡铭先生是当今中国难得的、具有文化自觉的金石学家。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静下心来磨一剑,精心打造《甘肃金石录》,仅凭一家、一己之力,完成了本该是甘肃大学、甘肃社会科学院、甘肃文物局或甘肃文史委等单位集众人之力、多年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甘肃金石录序》)。编著《全陇诗》、《西夏文成语字典》、《陇西秧歌大观》、《历代陇西诗歌选评》等;提出“智能化概念”。石锡铭,甘肃陇西人,诗人、金石学家,智能化专家。·end·
—一个有温度、有态度、有故事的城—
缩略在陇西日记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