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谒刘希夷墓》

谒刘希夷墓

      在我的故乡汝州城东北约八公里的风穴山口,原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山地,只因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忠骨安葬在这儿,就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墨客骚人到此瞻仰凭吊,写诗赞颂。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又一次从故乡汝州古城出发,再次前往拜谒刘希夷墓冢。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

     在通往风穴山的山口路旁,有一座刚刚修缮过的“夷园”,园前溪流潺潺,绿水悠悠,后边山上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园内到处都是清雅高洁,缤纷烂漫的菊花,有的似彩带飞舞,纤细窈窕;有的似圆珠合抱,雍容大方;有的如龙爪挺伸,娇艳潇洒;有的似细丝散发,情态飘逸;还有的似圆盘平托,丰腴饱满……花色鲜艳、明朗,黄如金,黑如墨,白似璧玉,绿似翡翠,姿容端丽,美不胜收。“夷园”主殿,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朱色阁楼,蔚为壮观。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体态多姿,逼真动人,造形之美,雕工之精,令人惊叹不已。进园门前行,“唐诗人刘希夷先生墓”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此时,那位俊美、聪慧的风流才子,仿佛揽衣推枕,飘然而出。愤世嫉俗的刘希夷,就像他墓冢周围那“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一样,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给了人间。

    刘希夷,名庭芝,又名延之,汝州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六百五十一年,是初唐很有才华的诗人。希夷幼年丧父,寄居在洛阳外祖父家。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仪表英俊,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行为不拘小节。他少年时返回汝州,好游山玩水,与僧侣交友。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格调悲壮愁苦,情致哀怨动人。形式上效法汉乐府诗的写法,一反唐初仍占上风的讲究声律词藻而内容贫乏的浮艳诗风,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六百七十五年,二十五岁的刘希夷和宋之问、沈全期同登进士。他们结伴游长江三峡,共咏巫山怀古。后来,又到洛阳栖身宋家,与当地名士贾曾、殷四等酬唱为乐。他生性风流倜傥,不修细行,为宋之问所忌。

    名人必有名篇,《代悲白头翁》被公认为是刘希夷的代表作,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更是历代不衰的千古绝唱。《代悲白头翁》,语言优美,音节铿锵,感情深沉悲凉,前半部分写娇美的洛阳女儿见落花而叹息,正如诗中所写:“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为桑田变为海。”后半部分写白头翁昔日翩翩少年,而今老病缠身的可悲情景:“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叟鹤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乌雀悲。”这首诗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都隐约可见《代悲白头翁》的痕迹。

令人十分叹惋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只在世间停留了短暂的二十八个春秋,便含恨离开了人世。诗人为何如此短命,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刘希夷在舅父宋之问家栖身时,常和当地名士贾曾在一起切磋诗艺,宋之问和贾曾也是好朋友,贾曾的《有所思》诗中套用了刘希夷吟白头翁的诗句,又为刘所不允,于是舅甥之间的裂痕便愈来愈深。高宗仪风三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七十八年,刘希夷在返回汝州途中被宋之问派人以土囊害死。《唐才子传》说,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酷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请求让赠,希夷不允,宋恼怒异常,派人用土囊把刘压死在一个静僻的屋子里。《旧唐书·知乔传》说刘希夷“志行不修”,也就是说不满当时的封建统治,“为奸人所杀”。“奸人”指谁?当指宋之问。另据《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为《代悲白头翁》一诗进谗言于武则天,说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句,是含蓄讥刺武则天篡权,诗人因此被害。因刘希夷生前贪恋风穴山山水之美,后人就把他安葬于此。

    年轻的诗人留下的诗篇,当时并没引起世人的重视。后来孙昱编纂《正声集》,选人他的诗最多,才逐渐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诗人虽然只有短促的一生,却留下诗集一卷,文集十卷。《全唐诗》中就收入他的诗36首。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终生失意。所以,在许多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如他在《孤松篇》里这样写道:“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尽管如此,诗人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处处闪耀在字里行间,如他在《入塞》一诗中写道:“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昼,旌旗入塞飞。”他还在《将军行》中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英勇杀敌的戍边将士:“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代马流血死,敌人抱鞍泣……”另外,他那“泪随黄叶落,愁向绿樽生”,“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等佳句,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光辉诗句曾激励过多少代后来人惜时如金,奋发进取啊!正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那样:“诗歌随时代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刘希夷和张若虚。”诗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诗,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刘希夷水远联系在了一起。不用叩问历史的门环,不用翻阅发黄的书页,故乡的每寸泥土里,都蕴藏着思念他的乡情。说不清故乡为他开了多少次纪念会了,而“夷园”的修建,更说明故乡人民对这位诗坛才子的厚爱。不久的将来,故乡的文学戏剧工作者,还将把他的音容笑貌,展现在电视屏幕和戏曲舞台上,让人们一睹风彩。

我终于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在夷园漫步,跟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沉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溪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刘希夷还活着,他活在故乡汝州人民的心里,故乡思念他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夷园”。园内一幢幢仿古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即将安放的刘希夷的塑像、国内名家的题诗作画,更为夷园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踏上归途的时候,道旁到处都是忙着采摘丰收果实的人流,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希夷故乡的文朋诗友们,也正在用金风互相传递着文学创作丰收的喜讯!

  龙泉夜月

     清流澈底湛天光,

   皓月何分上下方。

   倒影双丸寒跃彩,

   俯临十尺净含芒。

   龙宫此夕宜浇酒,

   兔窟何人独捣霜。

   特地乾坤新世界,

   一般都向镜中望。

 

  这是《直隶汝州全志》中记载的古人为《龙泉夜月图》题写的诗句。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想起了龙泉寺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

  对于龙泉寺,我是熟悉的。因为我高中毕业后,曾在那里当过一段代课教师,那里留下有我甜蜜幸福的初恋和我走上人生道路的一串脚印。

  龙年中秋节,我重访了龙泉寺。龙泉寺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龙泉夜月”所在地。遗址在今汝州市临汝镇冯店村西南。相传,过去有一个石龙头伸出地面,龙头后有股清泉,翻涌而出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流入牛涧河。公元一三五九年,有一禅师慕名远道而来,在此积德行善,修筑寺院,并取名为龙泉寺。又说龙泉寺是因寺址在五龙山腰,因此取名龙泉寺。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原是一片十年九旱的穷乡僻壤,寸草不生,老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天爷为拯救一方百姓,就派了五条龙来这里降雨,可那大雨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旱象仍未解除,五条龙一气之下,就落在地上,变成了五个山头,山腰间还生出一口山泉,因而,人们就称这座山叫“五龙山”,把这泉叫“龙泉”。自从有了这龙泉,下游万亩良田旱象解除了,年年五谷丰登。老百姓为了纪念龙王的大恩大德,就在山腰盖了寺院,叫“龙泉寺”。人们还在龙泉前边砌砖垒石,组成了一个弧形水池,池内泉水莹然,清澈可鉴,池旁植满翠柳,山风吹拂,婀娜多姿,活像一个妩媚多情的妙龄少女,令人一见钟情,不酒而醉。明代汝州进士张政有幸欣赏到了龙泉夜月,留连忘返,挥笔写下了“汉主中兴天下归,龙泉涌出紫骝嘶。一轮明月擎苍翠,万古团圆影不移”的诗句。

  

中秋节观赏龙泉夜月,更有一番意趣。当我来到龙泉寺时,月亮也笑着走来了。晚上的月儿格外明,格外亮。银轮般的明月,洒着明晃晃的清辉,习习的秋风,送来阵阵醉人的芳香;草丛中的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奏着动听的乐曲。那蓝蓝的天空,像一潭清澈的春水;那闪烁的星斗,像浸在水中的宝石,晶莹透亮。那月儿像一个落落大方、举止洒脱的美妙少女,谁不为之动情!忽听一阵小提琴曲飘了过来,那旋律,是那么婉转优美,是那样牵人情怀……我循着声音,绕过一段“曲径通幽”的甬道,来到了一株美人发丝一样的翠柳下,啊!竟是她!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是十二年前的一个月夜,龙泉寺中学的教师都放假回家和亲人团聚了,我这个民办代课教师留校看大门。那天晚上,我一时心血来潮,打算构思一个短篇小说。两盒一毛八分钱买来的“汝河桥”被我吸剩下了最后一根,还没想出头绪,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沉闷,我便到学校前边的龙泉周围散步,忽听一阵悦耳动听的提琴曲飘了过来,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凤仙在拉小提琴。凤仙是龙泉寺西边的七O四厂一位领导的女儿,是我高中时的同学,说起我来当代课教师,还有她的功劳呢。这个学校是七O四厂和驻地几个大队联合办的,正好缺个语文教师,凤仙就向她爸爸提议,让我来代课。我边想边向她走去。凤仙一看是我,就停止了拉提琴,从兜里掏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月饼,命令我吃。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到这里来,刚才我从你窗前路过,看你正在皱眉头呢!怎么样?大作家,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了?”我说:“还没影呢!”

  她用眼睛盯着我看,看得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谁知她又出入意料地出了个题目:“咱对诗吧!今晚月儿真明,咱就对带‘月’字的,谁输谁请客。”于是,“明月溪上见青山”、“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头望明月”、“海上明月共朝生”、“杨柳岸,晓风残月”、“行宫见月伤心色”等等带“月”字的古诗词,都被我们拉了出来,足足有上百句之多。回到住室后,我灵感大发,挥笔连夜写下了一篇散文《月夜》,第二天,凤仙看了,又帮我修改了几个地方,然后抄清寄给了一家报纸副刊,很快发表了出来,那便是我的处女作。

  后来,恢复了高考制度,凤仙考上了一家音乐学院,我又回村里当起了牧羊人。起初我们还经常通信联系。时间长了,她父母也发现了我们中间的秘密,极力反对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我母亲也托人给我介绍了一位山村姑娘,逼我们尽快成亲。我也觉得人家是大家闺秀,怕误了人家的前程,便草草和那个农村姑娘结了婚。就在我们举行婚礼那天,她回来了,但是木已成舟,她只好哭着走了……

  想不到,今天晚上又在这儿遇上了她。她说她大学毕业后,又要求回到了龙泉寺中学,她离不开这片土地。自从我们分手后,她不断给我寄书,鼓励我写作。等我发表了一些作品,转为国家干部后,我们便断了联系。今夜故地重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凤仙不愧是大学毕业生。月光下,她仍然是那样苗条健美,沉静温柔。我们互相介绍了自己的近况,便又踏着明月洒下的银辉,漫步在当年对诗的草地上,久久找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从桥那边涌过来了一群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他们一边赏月,一边说说笑笑向龙泉寺仅存的几间大殿涌来。殿前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原来是由七O四厂改为豫西煤机厂的厂工会和龙泉寺中学,正在这里联合举办中秋文艺晚会呢!凤仙当然是这台文艺晚会的活跃分子,她唱了一曲《十五的月亮》,又拉了一曲我刚才听到的那支提琴曲,我发现她拉得很动情,双手颤抖着,两眼淌出了大滴大滴晶莹的热泪。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只好独自一人来到龙泉寺北面的一座高坡上。只见月亮映出了叠嶂奇峰的轮廓,山峦都披着朦朦胧胧的灰衣,像瑶池的仙女,裙连着裙地簇附在主峰周围,用一只只巧手托起了像玉盘一样的明月,把五龙山顶峰构成了一个以天幕为背景的云空舞场,恰似众星捧月。由于山峰遮挡的缘故,五龙山上时明时暗,时浓时淡,时隐时现,不禁使我想起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名句来。放眼山下,万家灯火,银河灿烂,闪闪烁烁,奇幻无穷,天上没有一朵浮云,碧澄澄的天幕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一颗、一颗,一闪,一闪,汇成了星的礼花,光的海洋。这地下灯火和天上群星交相辉映,煞是好看,令人思绪奋飞,灵机浮动。

  我正要往前走,忽听一阵脚步声传了过来。扭头一看,啊!是她,凤仙!我望着她,她望着我,望着望着,她靠近了我……哦!不!我已经不配她爱了。于是,我急忙向着山下走去。她仍站在原地。我回头望了她一眼,她的泪水在月光下闪烁,永远永远地闪烁在我的心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