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 | 品牌影响力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得人心者得天下。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1860字
阅读时间:3分钟
营:影响力,营销之“道”。
掌握了“术”,就是掌握了标准动作,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把对方一点钱收回来。但是,营销价值突破的重点是“营”而不是“销”,影响力是最宝贵的资产。
我对这三个问题很有兴趣,他们是递进关系:
1、究竟针对谁,提供什么价值,为何比别人强?
2、怎样在产业链上成为关键环节?
3、如何组织生态圈的各个关键要素?
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击中客户的痛点!客户最关心的是客户的客户。
为其提供整体经营解决方案是达成营销的关键。
“客户需要的是孔,就不要给他钻头”。
为客户设计盈利模式——考虑对方利益;
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各方排忧解难。
这里回答的,是针对谁,提供什么价值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一点。
每个企业都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那么,关键环节是固定不变的吗?
不是。
有志成为产业龙头的企业,必须基于产业链效率布局营销体系,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驱动各个环节更有秩序更高效协作运转。
产业链条一般是这样:上游资源-元件加工-整机生产-分销渠道-最终顾客,intel作为元件加工,LYCRA纤维作为上游资源,却跨过链条顺序,挟天子以令诸侯。
做营销,视界一定要开阔,要做基于产业链的营销。
汤臣倍健和昆仑保险的例子告诉我们:跨界打劫根本不是打破产业界限,而是基于最终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利益结果一致的不同品类之间的竞争,所以,是否跨界,还是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消费者的洞察。
富基标商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关键要素,这是控制力的来源,什么东西稀缺,什么东西就重要,通常来说,关键要素是消费者和信息。
(所以我觉得,营销就是人心所向、信息流动。)
旺丰豆瓣的例子告诉我们:做资本层面的并购前,需要在管理和营销层面打通,才能形成合力。
大家都是创业企业家,单纯用钱来收购是很难的;用营销能力却正好打到痛点。
小家电的例子告诉我们:把握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组产业链效率,就会有很多的机会。
当营销不是只在自己企业供研产销,一个产业链内部去思考的时候,营销的视界被打开了。
海底捞的例子告诉我们:关系的价值远远超过一次交易盈利,生意未必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虽然卖货收钱天经地义,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建设关系效率最高的方式。
增强品牌资产+品牌资产变现,相互独立,相生互动,不一定同步。
唐人神的例子告诉我们:营销的力量远不止于产品端,更大格局上的运作才是营销的突破点所在。
它形成了上市公司(金融信息,供应链金融)、食品营销平台(品牌资产管理、顾客体验互动,新零售与渠道网络)、产业基金(寻找产业结构资源和人才资源,产业并购与孵化基金)三者的资源配给和组织管控。
大宋官窑的例子告诉我们:集团拥有的品牌资产包括营销板块(品牌资产变现效率)和品牌版块(打造品牌资产效率),需要着重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流量入口;打造强关系;然后,先出名,后赚钱。
第三个问题则上了一个层次。
产业园的例子告诉我们:更高层次的营销在于打造产业生态,成为“带头大哥”,掌握关键环节,组织各个产业要素。
上市公司建设创新孵化机制,并且产融互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基于经营产业生态圈的营销,而不是经营企业供研产销的营销。
其逻辑在于:距离消费者需求最近的,是营销。
有好的消费者关系,就是品牌资产,就可能抓住关键的产业要素。
打造产业生态,成为带头大哥,掌握关键资源,组织各个产业要素。
上市公司建设创新孵化机制,并且产融互动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三个递进关系的问题,再着重说明品牌和影响力的作用。
首先是众筹与版票。众筹筹的是人,不是钱。版权分售,给品牌运营插上翅膀,成为真正可持续的IP运营。
路径是:寻找并孵化创意项目,积累VIP/EXP/INS和大众中小投资者,合作创意实现所需要的更高层次资源,以及粉丝、忠诚消费者、圈层消费者。
品牌会作用于消费者、合作伙伴、人力资源、资本市场、社区环境、事业愿景和商誉积累,将为企业不断导入人才和机会,形成终极竞争力。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那么,如何打造影响力?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这份事业是值得追随的?怎样得人心?企业需要对自己进行的事业进行真诚的思考和解读,这一份基于众人共同福祉的事业为什么是值得追随并能够持续的?
2、为什么这个组织是值得加入的?怎样得人心?企业需要对自己所创造的组织进行反省和建设,这一个基于个人短期和长期利益的组织,为什么是值得投入和安心依靠的?
在这里,营销的“道”,关注的是长远的“营”。
可持续的“销”,要求“营”构建了更好的结构效率,从紧盯眼前博弈变为着眼于驱动更广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共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