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小国消亡史(下):为什么笨蛋都是宋国人?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鲁国、卫国、滕国、薛国四个战国期间存在过的小国的消亡史。本篇继续。
宋国:子姓,公爵
古代改朝换代之后,新朝一般会封给前朝王室的后裔爵位,赠予封邑,让他们祭祀宗庙,这在历史上被称作“二王三恪”制度。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把殷商故地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继商祀。但是,随着三监之乱被平定,武庚被杀,封国被除。可商王这一支总得有人来继承。于是,公元前1039年,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被封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获准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微子启就是宋国的开国之君。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画像
宋国的国君继承制度,最初奉行“兄终弟及”制。宋宣公临死时,不立自己的太子与夷,而是让位于弟弟和,是为穆公。等到穆公临终的时候,把大司马孔父嘉招到跟前说:“先君舍太子而立我,这份恩情我不能忘,我死之后要把君位还给太子与夷。”但是孔父嘉说:“群臣都愿意奉您的儿子公子冯为新君。”穆公为防止宋国内乱,把公子冯打发到了郑国。于是与夷继位,即殇公。
殇公在位期间,另一位大臣太宰华督偶然瞧见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长得十分漂亮,起了歹心。此前,宋国与郑国连年征战,但输多赢少,民怨很深,华督散布谣言,说孔父嘉将要再次对郑国用兵。于是国内发生骚乱,华督趁机袭杀孔父嘉,夺走了孔父嘉的妻子。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则逃难到鲁国,孔氏从此在鲁国扎根繁衍,木金父的五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却不通时务,屡战屡败
宋国的历代国君中,名气最大的是宋襄公。齐桓公曾将公子昭托付于宋襄公,齐桓公死后,宋襄公领兵护送公子昭回国继位,成为齐孝公。宋襄公由此沾沾自喜,以齐桓公的“接班人”自居,想要做诸侯的霸主。但可惜,以宋国的实力,充其量是二流国家,像楚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甩他。有一次,宋楚交兵,两军隔河列阵。楚军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这时,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说:“趁楚军还未过河,我们冲杀过去,一定能取胜。”可呆气十足的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结束,我们就杀过去,这还算仁义吗”。这时,楚军已全部上岸,正乱作一团的排队摆阵,目夷又对宋襄公说:“楚军立足未稳,我们杀过去,还能胜利,否则,我们就危险了。”宋襄公又拒绝了:“你这人太不仁义了!”可是,等楚军列好阵势,洪水般冲杀过来,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
宋襄公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实际上,名不副实。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诸子百家讲故事的时候,很多蠢人、笨蛋的故事都发生在宋国,像什么“拔苗助长”,“丁公凿井”,“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开头总是说“宋国有一个人……”那个时代已经流行地域歧视了吗?有种说法认为,这和宋国的出身有关。宋国作为商人的后裔,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所以,凡是这类故事,都被安在了宋国人头上。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宋国也发生了戴氏(旁支)代宋。公元前318年,戴偃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一度强盛起来,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康王出逃,被齐军抓获并处死,宋国灭亡。
宋国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郑国:姬姓,伯爵
郑国立国比较晚。初代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朝第十位君主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宣王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郑地,十分受百姓爱戴。可惜,儿子周幽王烽火玩大了,他自己被犬戎所杀不算,连带着身为周王室司徒的姬友一起遇难。(果然是同生共死的好基友!)
“春秋小霸”郑庄公画像
桓公的儿子是武公,武公的儿子是庄公。庄公名叫寤生,寤生就是逆生,使得他的母亲武姜在生产的时候受了很多的痛苦,所以不受武姜待见,反而是弟弟段受宠。庄公一继位,武姜就迫不及待地为段请封,而且是不能用于作封地的大邑,但是庄公一一满足。这让段越来越骄狂,起了不臣之心。庄公心知肚明,却不动声色。等到段扯旗造反的时候,庄公派兵一举荡平。这兄弟俩,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所以《春秋》讥之为“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有一年,郑国侵入到了周王直属的王畿之地,把成熟的庄稼割走了,这让周桓王非常生气,所以等到庄公来朝见的时候,桓王不加礼遇,君臣闹掰。庄公从此不再朝见周王,桓王以此为借口,亲率陈、蔡、虢、卫几个国家讨伐郑国。一战下来,王师大败,还被郑国的大将一箭射中肩膀。
庄公的儿子厉公时,大臣祭仲专权,厉公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图谋杀死祭仲。可惜事机不密,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知道了,回家问老妈:“爹与老公哪个更亲?”她妈的回答很经典:“爹只有一个,老公却可以随便找。”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来历。女儿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祭仲,祭仲反杀了雍纠。
灵公时,楚国送来大鼋。公子宋与公子家一起上朝时,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动了一下,他便跟公子家说:“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这就是成语“食指大动”的来历。等进去一看,大鼋已经被炖成了汤。公子宋大笑。灵公见了,问其因何发笑,公子宋把自己的“特异功能”告诉了灵公。也不知道灵公是开玩笑还是平时对公子宋有看法,他命人分汤,偏偏没有公子宋的份儿;“怎么样?你的食指不灵了吧?”没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郑灵公的座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汤尝了一下,并说:“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不是尝到了吗?”灵公大怒,想要杀公子宋,可公子宋联合公子家先下手为强,反杀了灵公。
献公时,郑国在强邻晋国的“反复殴打”下,开始衰弱。
三家分晋后,韩国成为郑国最大的敌人,而郑国又内乱不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郑国立国432年,传位24君。
越国:姒姓
越国的始祖,是夏朝第六位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后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到越王允常时,与吴国相互攻伐。允常死后,王位传给儿子勾践。公元前473年,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终于消灭了宿敌吴国,其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公元前333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结果听信了齐威王派去的说客,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
公元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国灭亡。越国维持了大概有1800年。
把越国列为小国,略有些委屈。毕竟越王勾践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越国一则僻处东南,影响力不及中原,二则其强盛期并不算长。
邾国(邹国):曹姓,子爵
邾国的“邾”字,金文写作蜘蛛形的“蛛”字。有学者认为:“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改从邑朱声之邾字。”
传说,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六子,第五子名晏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晏安的后人挟于邾,史称“邾挟”或“曹挟”,为邾国开国君主。
但这个时期的邾国还没有爵位。春秋时期,齐桓公推行霸业,当时的邾君克积极支持,在各国间奔走联络。齐桓公霸业成功后,为了报答邾国的帮助,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得以位列诸侯。
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在今天的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有兵车600乘。
邾国依附于鲁国,但鲁国把邾国视为“蛮夷”经常出兵讨伐。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邾国存续790年。
巴国:姬姓,子爵
周公辅成王时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就有巴国,其初代国君为姬姓宗室。
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楚国在南方崛起后,巴国开始受到楚国的控制。巴国人表面上承认楚国的宗主国地位,但一有机会便起来反抗,双方战争不断。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由此引发“巴蜀世战”。
司马迁的直系祖先司马错
公元前319年,巴国和苴国联合,欲灭充国。而蜀国和充国结盟,抵御巴国。巴国在公元第二年灭掉了充国,随即又被蜀国击败。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谋臣张仪、将军司马错领三十万大军入川。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了苴、蜀两国,同年,顺手灭掉了巴国。巴国存续700多年。
蜀国
古蜀国的历史,充满了神话传说,至今很多问题都没搞清楚。传说蜀人起源于蜀山氏,从蚕丛氏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
蜀王杜宇塑像
正是因为古蜀国的历史充满了绮丽神秘的传说,唐朝多位大诗人都喜欢吟咏。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指的是蜀王杜宇;李贺在《过华清宫》中写道“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先秦多种文献明确记载,周代爵分五等,即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但近现代郭沫若、傅斯年等诸大家对此有异议,我们这里姑从一般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