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我不是药神》和《邪不压正》,我还是更推荐《动物世界》
进入七月份以来,国产电影惊喜连连,《我不是药神》更是创下了一度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超高成绩。9分是什么概念?华语电影现在每年能生产大概有几百部,但在自有华语电影以来的所有华语电影里,评分达到9分以上的总共只有十余部,其中有一半是港台导演导的,还有几个是动画片。内陆导演的9分作品里,陈凯歌一部《霸王别姬》,张艺谋一部《活着》,姜文一部《鬼子来了》,冯小刚没有。
可以说,9分电影是彪炳史册的成绩,是可以挂在墙上炫耀一辈子的。去年火的不得了的《战狼2》,也只有7.1分。
可想而知《我不是药神》有多火爆,随便截一张某日某个影院的排片情况也能了解个大概。
《我不是药神》热潮刚过,又迎来姜文的《邪不压正》,姜文一共只导过六部电影,就做出了一部九分、两部接近九分(《阳光灿烂的日子》8.8分,《让子弹飞》8.7分)的优秀成绩,自然《邪不压正》也掀起了一股热浪。
不过,无论是相比于大热的《我不是药神》还是小热的《邪不压正》,我个人还是更推荐《动物世界》,这部有点“生不逢时”的优秀国产电影,在《我不是药神》和《邪不压正》的夹缝中求不得生存,相对而言没有取得票房的成功,没有赢得应有的市场重视。我觉得可惜了。
相比而言,《动物世界》是一部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的电影。
比没有受到市场重视更可惜的是,《动物世界》的所有影评,都是在隔靴搔痒。比如大多数影评文章说,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你最信得过的人可能骗你最深,等等。
并没有评到重点。
1.立意宏大的《动物世界》
这当然是一部很有隐喻的电影,但隐喻也不是它的重点。
或者说,它根本不是在隐喻,它是在推演、展现、揭示一些深刻的社会学问题:一群自利的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人与人的合作如何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如何发生的?人类文明何以可能?
掐头去尾,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就是“命运”号航船上的游戏,其他的前情铺垫、爱情戏、苦情戏、特效画面等等,都不重要,全部砍掉都不影响。
在公海里航行的“命运”号航船,其寓意十分明显,各色人种、各路人等,怀着不同的目的登上同一艘船,意指全人类,在这艘航船上,会走向什么样的命运?
导演借安德森之手,带着我们观察两场试验。一个在船舱里进行的社会学试验,一个在舱底进行的生物学基因改造试验。在社会学试验中淘汰出局的人会被拿去进行基因改造试验。
基因改造后的“人”会不会再次加入社会试验中?改造基因后的“人”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吗?还不知道。
我们首先要了解,船上看似十分简单的社会学游戏,到底在研究什么?
2.这么大漏洞的规则,游戏为什么能玩下去?
直入主题,先看规则。
103个人,每个人的初始禀赋条件都一样:3颗星星和12张纸牌,其中4张石头、4张剪刀、4张布,所以全场共309颗星星,412张石头、412张剪刀、412张布。
所有人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猜胜负:每轮打出的牌被庄家收回;每轮pk失败一方输一颗星星给赢家,平局则各自星星不变。到游戏结束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均被判负:1)星星少于3颗;2)牌没有出完;3)星星少于3颗,而且牌没有出完。
其实电影给出的第三条是多余的,反而容易造成观众思绪的混乱,简单地说就是两条:到游戏时间终止时,手上还有牌或身上星星少于3颗的人,失败。
成功只有一种:把牌清光,并且保证星星不少于3颗。
把牌清光的手段可以是通过打牌消耗掉,也可以是通过卖出或任何其他方式转给他人,但不能自己藏起来或从厕所里冲掉。
拥有星星的手段可以是通过打牌赢得,也可以是通过买进或任何其他方式从他人那里得到。
在游戏中,一旦星星数量变为0,则立即被淘汰出局。
所有被淘汰的人,会进入船舱底层的第二个试验:生物基因改造试验。
而所有赢家,则免除身上的全部债务。赢得的三颗以上的星星由自己自由支配:带回家送给老婆也行,或者拿去赎人救命也行,或者按市场价卖掉大赚一笔更是可以(一颗星星可能会高达50万美金)。
然而这是一个看起来有着巨大“漏洞”的规则:103个人如果能通过私下协商达成一致,把412张牌全部通过两两平局打出,那么最多用不了十分钟,所有人都能把手中的牌清空,而每个人都保持身上的三颗星星数量不变,那么所有原本负债累累的103人全都能免除了巨额债务,还能乘船在公海里旅游一圈,最后手拉着手下了船,感谢老板的慷慨。当然会在心里面嘲笑一下:这傻逼老板,真他妈傻。
以后每年都上船一次,通过这智障游戏大赚一笔,从此过上了挥霍无度的有钱人生活。
即使不能把103个人全部组织起来,我找几个铁哥们一起上船,组队清掉债务,以后就过这种先借老板的钱挥霍然后再通过游戏清债务的逍遥日子,不比干啥都好?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合作,那么所有人都是赢家。
既然所有人都是赢家,那么输家就只有主办方,主办方会输的连裤衩都没了,给不起船上员工的工资,买不起返航的汽油。。。
那么,身为主办方的大反派安德森是不是个傻逼?他面临这么大的破产风险竟然毫无察觉。
答案是:当然不是。
他通过该试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人的普遍合作是容易实现的吗?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这么大的游戏漏洞,为什么没有人能钻过去?
因为在钻这个漏洞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掉入了一个困境: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3.合作还是背叛?掉入囚徒困境的无奈个体
囚徒困境其实在生活里处处可见,经济学教材里往往会举这么一个典型案例:两个共谋嫌犯被抓,各自受审,警察分别告诉他们每个人,如果你招了你朋友没招那么他判十年你马上释放;如果你朋友招了你不招那么你判十年他马上释放;如果你俩都招了那么都判五年;如果你俩都不招那么关你们15天后就证据不足释放了。
当然,警察往往会再加一句:他已经招供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一句不加也没关系,上面的四条规则已经让两个嫌疑人彻底掉入了囚徒困境,他们每个人面临的决策,也就是所谓的支付矩阵,如下表示。
对于甲来说,如果乙没招供,甲的最佳选择则是招供,这样可以从关押15天变成立即释放;如果乙招供了,甲的最佳选择也是招供,从服刑10年变成服刑5年。所以无论乙做什么选择,甲的最优决策都是招供,也就是放弃与乙的合作,选择背叛。
对于乙来说也是一样的:无论甲做什么选择,乙的最优决策都是招供,也就是放弃与甲的合作,选择背叛。
双方分别构成了各自的支配性策略,于是便形成了这次博弈中的唯一一个均衡解:双方均服刑五年。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双方都合作的情况下只被关押15天便释放的方案而不能得。
在这囚徒困境中,选择背叛才是理性的,才是符合个体理性的最优决策,然而最终,个体理性没有导致集体理性,个体最优没有导致集体最优。
这便是掉入囚徒困境的个体,对于掉入囚徒困境的个体来说,合作是多么艰难。
所以即使游戏有着表面上巨大的漏洞,然而所有人都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这个漏洞,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只要所有人都选择合作就都能赢的漏洞而不能得。
他们都掉入了这个囚徒困境中:在合适的时候选择背叛会得到更丰厚的个体利益回报。这条由人的第一天然属性自利性决定的个体理性,强烈地束缚住了每个人。
每个人面临的是:你不背叛,你就会被淘汰。正如电影里主角郑开司受到的警告:“在动物世界里,讲义气就是找死。”
那么,人有没有可能跳出囚徒困境,形成合作?
4.人有没有跳出囚徒困境的可能?
一种方法是把一次性博弈变成重复性博弈,重复性博弈与一次博弈的最大区别在于:被背叛的一方在下一轮博弈中可以选择对背叛方的惩罚,双方为了免于在下一轮博弈中受到惩罚,所以在此轮中会选择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可能。
所以一般情况下,熟人社会中的合作率高,而陌生人社会的合作率低。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门口的饭店里吃饭被骗的可能性要高于在家门口的饭店里吃饭被骗的可能性,都是这个原因。
在多轮次的博弈中,也会通过“积累信任”,使得合作持续下去。
然而,在现实中,所有的多轮次博弈都是有限次的,而不会是无限次的,也就是说,都面临着一个最后一轮博弈的终点。
在最后一轮博弈中,选择背叛是符合个体理性的,是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
那么在一个有限次的多轮博弈中,什么时候选择背叛是理性的?
比如在电影里张景坤和郑开司说好的“合作”:两人先把牌排好相同的顺序然后通过两两打平来取得共赢。
然而在合作了几轮过后,张景坤背叛了,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
其实,对于郑开司来说,如果他是足够理性的,他会理性地预见到对方会在最后一轮选择背叛,所以他的最佳选择便是在倒数第二轮背叛;理性的张景坤预见到郑开司会在倒数第二轮背叛,于是他会选择在倒数第三轮背叛;理性的郑开司预见到张景坤会在倒数第三轮背叛,于是他会选择在倒数第四轮背叛。。。
如此往复前推,两人在第一轮就都会选择背叛,两人刚谈好的“合作”,在第一轮就破裂了。人们重新掉入了囚徒困境。
在电影里,郑开司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理性”,张景坤也知道郑开司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理性”,所以他还是选择先“合作”了几轮,才乘其不备选择了“背叛”。
所以呢,现实中的人并不总是那么“理性”的,并不总是那么“完全理性”的,正是这种“有限理性”,使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5.理论上的完全理性和现实中的有限理性
博弈论里非常经典的“分金币”例题,可以阐述什么叫完全理性:
五个海盗在船上抢了100个金币,他们在分金币的时候意见不和,于是决定抽签先分出1/2/3/4/5顺序。然后由第一个人提出分配方案,全体表决,半数以上反对该方案的话,就把提方案的人扔海里淹死;然后由第二个人提出分配方案,剩下的人再全体表决,半数以上反对的话,继续把他扔海里淹死,直到提出的方案没有被超过半数的人反对,则执行分配方案。
那么第一个人该提出什么样的方案,才能使他的方案既获得多数通过,又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答案是,如果五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则第一个人的最佳分配方案是98,0,1,0,1。(可以通过逆推法解决:假设剩下最后两个人,那么第四人的最佳方案是100,0,第五人即使反对也不能超过半数反对只能接受;第三人预见到了第四人的方案,所以第三人就可以通过拉拢第五人来获得自己方案的通过,只需要给第五人一颗金子就能拉拢过来,所以第三人的分配方案是99,0,1,此时第四人反对但三、五两人支持所以通过;第二人预见到第三人的方案,所以他只用拉拢第四人就能保证50%的支持率,所以第二人的分配方案是99,0,1,0;第一人预见到第二人的方案,所以他只用拉拢第三、第五人就能获得60%的支持率,所以他的方案是98,0,1,0,1。所以这个游戏在第一人提出此方案时就终止并执行了。)(另外,这个题目如果变成半数以上同意则执行方案,则答案是97,0,1,0,2)
这个符合完全理性的完全正确的方案,看起来是那么地匪夷所思那么地不公平,基本上想都不用想肯定会激怒另外四个海盗,他们会全体反对而把第一个人投票扔进海里喂鱼吧。
如果第三、第五人反对此方案,则说明他们还不够理性,他们是有限理性的。
那么如果所有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第一个人应该提出什么方案?这个问题就变复杂了。
他如果按照完全理性假设提出98,0,1,0,1的分配方案,自己会立即下去喂鱼的。
也就是说,完全理性有两个非常强的前提条件:1.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的;2.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是完全理性的。
一旦你自己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或者你觉得对方可能没有那么理性,那么你的对策便也不能那么理性了。
所以,有限理性可能会导致合作,如郑开司和张景坤的前期合作;也可能会阻碍合作,像这个例子中。
在有限理性下,合作意味着冒险。但这个险,你要如何冒,才能更保险?
你合作,你便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你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对方。一个有效的合作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合作者不受到惩罚?
6.合作如何成为可能?社会如何成为可能?
是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合作?
事实是:你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善良和你合作。
简单而言,有两种类型的合作: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基于互惠的合作。
成立一个团队成立一个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所有人的利益发生重叠,变成利他就是利己、利己也是利他,个人的利益边界与组织的利益边界重叠。如郑开司、李军、孟小胖形成的三人合作小组,也如囤布的老外luca与另外两个老外形成的囤布三人小组,像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家庭、企业,都是这种类型的合作。
第二种类型的合作:基于互惠关系的合作,自利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不重叠的,但是可以通过利他的手段实现利己的目的,典型如市场交易。
两种合作关系有时会发生衍变的,比如郑开司、李军、孟小胖三人一开始形成的合作小组,是第一种合作;然而当郑开司牺牲自己进入小黑屋以后,便变成了第二种合作,由于郑开司不能满足第二种合作需求,于是这种合作便破裂了。
第二种类型的合作尤其不需要对方的善良和善意,但是需要资本:交易的资本。
正如小黑屋里的刀疤脸给郑开司说的:“你没拿东西进来,你怎么可能出去?”
有了资本,有了能够“利他”的资本,对方才可能和你合作,而并不需要恳请对方的善意。
电影里对这种情况至少表现了三次:另一组游戏参与者luca把余牌和所有现金都交给郑开司的合作,张景坤交给郑开司5颗星+N句对不起+N个耳光的合作,原因都是:能从郑开司那里换来自己的命;而刀疤脸的同伴用价值不菲的三颗星星保郑开司出小黑屋的合作,则是因为郑开司握有了更价值不菲的钻石。
必须要冷静清楚地看到,郑开司最后能自己拯救自己,能从小黑屋里安全出来,靠的不是别人的怜悯和善意,而是遵循了刀疤脸的提示:“你得有东西。”
你的人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的善意,那风险太大。
7.人与人的不平等是如何发生的?
牌是你的资本,星星是你的资本,每个初始资本条件都一样的一群人,通过多轮次的相互pk,最后有的人聚敛起了巨额财富,成了霸主,有的人出局,沦为奴隶;有的人变得富裕,有的人变得贫困;有的人掌握了权力,有的人受制于他人。
初始条件一样的一群人,是如何分化出不平等的?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的平等走向结构化不平等的?这是这个船舱试验的另一个有趣主题。
这不就是人类发展史、国家发展史吗?
丛林法则能解释其中的全部吗?
游戏的结局总有一些破产者,以及一些聚集了财富的人,这几乎是一定的。初始的均衡态为什么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如何发生、积累、演进、放大的?
卢梭在两百多年前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使他一举成名。
在此文中,卢梭提到“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如果人们的才能是相等的话,一切事物可能始终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均衡,什么也维持不住。不久就被打破了。强壮的人做的工作较多;灵巧的人可以从自己的劳作中获得较多的利益;聪明的人找到了一些缩短劳动的方法;或者农民需要更多的铁,或者铁匠需要更多的麦子。虽然彼此都同样地劳动,但有的人获得很多的报酬;有的人维持生活都有困难。这样,自然的不平等,不知不觉地随着关系的不平等而展开了。”
人类在对财富与权力的追求,在“石头-剪刀-布”这个表面上简单、公平的游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各显其能,如囤布、囤石头、斗心机、作弊、出老千等等,充分彰显了人类的智慧优势。
演化出人类社会迥异于其他所有动物世界的巨大不平等。
8.另一些跳出囚徒困境的可能
除了重复博弈外,能真正跳出囚徒困境的,则是改变支付矩阵。
比如建立外部法庭,对背叛者予以惩罚,促使他合作。
比如,你坚定地相信一些人,你坚定地相信一些事,你坚定地相信一些理念,便是信仰,有了信仰的力量,改变了你的支付矩阵,你合作得到的心理收益远大于背叛所获得的实际收益。
所以那些年革命的时候,被俘的共产党员一个个宁死不屈,虽为囚徒,但并未陷入囚徒困境。
比如,你坚定地坚守你自己的道德底线,如影片里郑开司所言:“老子宁可做一辈子披荆斩棘的小丑,也绝不会变成你们这群人渣的样子。”
9.能简单地用善恶来评价动物性吗?
但是动物性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评论。所谓动物性,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它又可善可恶。它是我们体内的一种自然属性,本身无所谓善恶,怎么使用它才分出善恶。
美国两大经济学家George Akerlof和 Robert Shillerd(2013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之一)合写过一本书《动物精神》,比较深刻地阐述了这种深植人们体内的动物性。此书在国内引进出版时有一堆国内的经济学家联袂推荐。
其中有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稻葵教授,他还专门写了一段推荐语,说:“动物精神是什么?说到底,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
然而很遗憾,李教授这句对动物精神的解读并不正确,不仅不正确,甚至连两位原作者的原意都未传递出来。把动物精神简单地还原成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说的好像动物就没有理性似得。
动物当然是有理性的。
不能简单地用理性、非理性来判别动物性或动物精神;同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判别动物性或动物精神。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动物性,但是,一个人不能只把自己还原成动物。除了动物,还有道德,还有规范,还有人类自己的文明。
同时,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善良,但你不能只有善良。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仁慈,但你不能只有仁慈。
看看这几天刷屏的“疫苗”事件吧!
深刻地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充满深情更充满能力地活着,才是合理的道德。
想法丨发现丨记录丨人文
所有好的电影里,都藏着深刻的现实
相关影评: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本只想做个混世的混蛋,一不小心活成了别人的菩萨》
----------------ph7杂记----------------